《廨後木芙蓉》

时间: 2025-02-04 15:29:32

托根地虽卑,凌霜花亦茂。

物禀固不迁,人情自为陋。

幸与时菊开,谁嗟发孤秀。

楚人搴木末,已见离骚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廨后木芙蓉
梅尧臣 〔宋代〕
托根地虽卑,凌霜花亦茂。
物禀固不迁,人情自为陋。
幸与时菊开,谁嗟发孤秀。
楚人搴木末,已见离骚就。

白话文翻译

这棵木芙蓉虽然生长在卑微的土地上,但在寒霜中依然开得繁茂。自然的本性并不因环境的贫瘠而改变,而人情却常常显得低劣。幸运的是,它与秋菊同期开花,谁还会感叹它的孤独和秀美呢?楚地的人们采摘木芙蓉,已经看到了《离骚》的美丽。

注释

  • 托根:指植物的根扎在土壤中。
  • 凌霜:指经受霜冻的考验。
  • 物禀:自然赋予的本性。
  • :改变。
  • :低劣。
  • 幸与:幸好与。
  • 时菊:应指时节的菊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 楚人:指古代楚国的人。
  • :采摘。
  • 木末:木芙蓉的花。
  • 离骚:指屈原的《离骚》,象征着高洁的情操和美好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梦窗,宋代诗人,以擅长五言古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来展现诗歌的美感。

创作背景

《廨后木芙蓉》写于梅尧臣任职于地方时,表现了他对生活环境和自然的观察,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诗中通过木芙蓉的生长状态,反映出作者对人情冷暖和环境影响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廨后木芙蓉》以木芙蓉的坚韧与美丽为主题,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对比。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木芙蓉在卑微土壤中生长,凌霜而开的情景,突出了它的坚韧和不屈。这种形象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也隐喻了人们在逆境中应保持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人情的陋劣,作者认为人们的情感和品德常常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显得低劣,形成了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木芙蓉与众不同的品质。最后两句提到与菊花同时开放的幸运,并引入了楚人和《离骚》的典故,表明即使在困境中,依然可以展现出独特的美丽和价值。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梅尧臣对自然与人性、环境与生命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托根地虽卑:尽管这棵木芙蓉的根扎在贫瘠的土地上。
  2. 凌霜花亦茂:它依然在霜冻中开得繁茂。
  3. 物禀固不迁:自然赋予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4. 人情自为陋:而人情却往往显得低劣。
  5. 幸与时菊开:幸好它和菊花同期开花。
  6. 谁嗟发孤秀:谁还会感叹它的孤独与美丽呢?
  7. 楚人搴木末:楚国的人们采摘木芙蓉。
  8. 已见离骚就:已经看到了《离骚》的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木芙蓉比作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象征。
  • 对仗:例如“托根地虽卑,凌霜花亦茂”,形成鲜明对比。
  • 典故:引用《离骚》,增加了诗的深度与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个体在逆境中的坚韧与美丽,反映出对人性与环境的思考,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芙蓉:象征坚韧与美丽,代表着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常与秋天、孤独联系在一起。
  • :象征艰难的环境,体现了生命的考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芙蓉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中?

    • A. 富饶的土地
    • B. 卑微的土地
    • C. 水边
    • D. 山顶
  2. 诗中提到的与木芙蓉同时开放的花是?

    • A. 牡丹
    • B. 菊花
    • C. 桃花
    • D. 荷花
  3. 诗中提到的楚人采摘木芙蓉与哪个作品有关?

    • A. 《诗经》
    • B. 《离骚》
    • C. 《红楼梦》
    • D. 《论语》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菊花》:陶渊明的诗,表现了高洁与孤独的主题。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梅尧臣《廨后木芙蓉》与陶渊明《饮酒》:两首作品都强调个体在自然中的独特价值,梅尧臣通过木芙蓉展现坚韧精神,而陶渊明则通过田园生活表现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淡泊。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梅尧臣及其作品的分析。
  • 《唐诗三百首》:与梅尧臣同时期的诗人作品对照。
  • 《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分析方法的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