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天台道士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
焚香宿华顶,裛露采灵芝。
屡蹑莓苔滑,将寻汗漫期。
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求仙者在海上寻找长生不老之道的情景,诗人向道士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期待。诗中提到,他在三山之间望着何时能与道士相聚,夜晚焚香于华顶,清晨采摘灵芝。在茂密的苔藓上行走时,渴望着寻求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如果因为松子而离去,就会与世俗的人们告别。
注释
字词注释
- 求仙客:寻求仙人、长生不老的人。
- 三山: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修道的地方。
- 焚香:点燃香火,通常用作祭祀或修行的仪式。
- 华顶:华山的顶峰,指高山之巅。
- 裛露:指晨露沾湿。
- 灵芝:一种植物,被认为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 莓苔:指生长在潮湿地方的苔藓,形态柔软滑腻。
- 汗漫期:渴望无忧无虑的生活。
- 松子:指松树的种子,常被视为长生的象征。
典故解析
- 三山:在道教文化中,三山常被视为修行的圣地,传说中有众多仙人隐居于此。
- 灵芝:在古代中国,灵芝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具有不老长生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歌以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寄天台道士》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道教的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孟浩然本人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心中对道教的理念有着浓厚的兴趣,此诗正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风格和淡雅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道教哲学的向往。首句“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描绘了求仙者在海上追逐仙境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远离尘世、追求长生的渴望。诗人用“焚香宿华顶”表达了对修行的虔诚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裛露采灵芝”则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灵芝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象征着长生不老的梦想。接下来的“屡蹑莓苔滑”,细腻地刻画了在苔藓上行走的场景,增加了诗的画面感和动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道教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通过松子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告别与追求自由的决心。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孟浩然的哲学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示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上求仙客:描绘一个在海上追求成仙的人,设置了求仙的主题。
- 三山望几时:表达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等待。
- 焚香宿华顶:展现修行的虔诚,表明诗人对道教的追求。
- 裛露采灵芝:描绘晨间的清新,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 屡蹑莓苔滑:细致描绘行走的场景,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将寻汗漫期:表达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 倘因松子去:松子象征长生,表达与世人告别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松子比喻长生,表达追求超然生活的愿望。
- 对仗:如“焚香宿华顶,裛露采灵芝”,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道教理念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象征广阔与未知,代表追求的远方。
- 三山:象征修行之地,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香火:象征虔诚的修行。
- 灵芝:象征长生与健康。
- 莓苔:象征自然的纯真与轻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山”指的是哪个文化背景中的修行之地?
A. 道教
B. 佛教
C. 儒教
D. 基督教 -
“焚香宿华顶”中的“华顶”指的是?
A. 华山的顶峰
B. 花的顶端
C. 华丽的顶棚
D. 其他 -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如何?
A. 追求
B. 忽视
C. 否定
D. 赞美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寄天台道士》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王维的诗更偏向于对山水的细腻描绘,而孟浩然则更关注于道教理念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