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访旧》

时间: 2025-01-26 07:31:09

画堂丹楯。

斜日依鸱吻。

帘影断,衣香尽。

窗遮春草暗,径绕游丝紧。

花落去,消残彩蝶通身粉。

旧院空余恨。

碧水春痕褪。

桥槛上,生芝菌。

几重罗幔隔,一幅晶屏近。

人在否,城南杜牧休重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岁 访旧
作者: 曾廉 〔清代〕

画堂丹楯。斜日依鸱吻。帘影断,衣香尽。窗遮春草暗,径绕游丝紧。花落去,消残彩蝶通身粉。旧院空余恨。碧水春痕褪。桥槛上,生芝菌。几重罗幔隔,一幅晶屏近。人在否,城南杜牧休重问。

白话文翻译

在红墙画堂中,斜阳照在鸱吻上,帘影已经断了,衣香也消散了。窗外春草变得昏暗,蜿蜒的小路被游丝紧紧缠绕。花瓣飘落,残余的彩蝶身上沾满了粉色。旧院子只留下无尽的遗憾,碧水的春痕也渐渐褪去。桥边的栏杆上,长出了芝菌。几层罗幔隔开,近前是一幅晶莹的屏风。你在那里吗?城南的杜牧就请他不要再询问了。

注释

  • 丹楯: 红色的屏风或帷幕。
  • 鸱吻: 古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形状像鸱的嘴。
  • 衣香尽: 形容衣服上的香气已消散。
  • 游丝: 形容春天细长的柳丝或其他植物的柔软丝状物。
  • 芝菌: 指一种灵芝,象征长寿。
  • 城南杜牧: 引用唐代诗人杜牧,暗指他在此地的隐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诗人,字子晟,号少陵,因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而受到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旧时光的追忆与对往事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千秋岁 访旧》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怀旧氛围。诗的开篇便营造了一幅画堂的静谧景象,斜阳洒落,帘影断裂,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破碎。随着后续的描写,诗中逐渐呈现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细腻的意象如春草、游丝、残花和彩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然而这些美好都已不复存在。

词中“旧院空余恨”,更是将怀旧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思念与遗憾。同时,诗中提到的“城南杜牧”象征着一种无法挽回的失去,借用唐代名家的名号,既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孤独。

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和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整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美好回忆的追寻,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伤感,值得品味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堂丹楯: 画堂中装饰着红色的屏风,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优雅的氛围。
  • 斜日依鸱吻: 斜阳照射在屋脊装饰上,营造出落日余晖的宁静感。
  • 帘影断,衣香尽: 帘影的消散象征着往日美好的失去,衣服上的香气也随之消失,暗示着往事的渺茫。
  • 窗遮春草暗: 窗外的春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显得暗淡无光。
  • 径绕游丝紧: 小路被春天的柔丝缠绕,隐喻着岁月的纠缠。
  • 花落去,消残彩蝶通身粉: 花瓣飘落,彩蝶沾满了粉色,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旧院空余恨: 旧院只留下遗憾,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碧水春痕褪: 碧水的春痕逐渐褪去,暗示着青春的消逝。
  • 桥槛上,生芝菌: 桥边的栏杆上长出了灵芝,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几重罗幔隔,一幅晶屏近: 罗幔隔开,前方是晶莹的屏风,暗示着现实与怀念的距离。
  • 人在否,城南杜牧休重问: 询问的对象不在,杜牧的名字象征着历史的逝去。

修辞手法:

  • 比喻: “游丝”比喻岁月的流逝。
  • 拟人: “衣香尽”赋予衣物感情。
  • 对仗: 词中许多句子结构相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与惋惜,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画堂: 代表美好的回忆与往昔。
  • 斜日: 象征时间的流逝。
  • 春草: 象征青春与生命的短暂。
  • 彩蝶: 代表美丽与瞬息即逝的事物。
  • 旧院: 代表过去的情感与遗憾。
  • 芝菌: 象征长寿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画堂丹楯”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屏风
    b) 绿色的墙壁
    c) 蓝色的窗帘
    d) 白色的沙发

  2. “城南杜牧休重问”中,杜牧象征什么? a) 现实的逝去
    b) 过去的美好
    c) 时间的流逝
    d) 未来的希望

  3.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追寻
    b) 对往昔的怀念
    c) 对未来的展望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忆江南》

诗词对比: 《千秋岁 访旧》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怀旧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对过去的追忆,但李清照更多地侧重于情感的细腻流露,而曾廉则通过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更为沉重的遗憾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
  • 《李清照与曾廉的诗词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