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山上吟》

时间: 2025-01-10 05:55:15

千叶寒云护者,一緺流水环之。

乱山横处亦堪诗。

索向天涯游子。

古庙谒来曾记,板桥望处偏迷。

瘦驴到处葛巾欹。

一幅倪迂画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山上吟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千叶寒云护者,一緺流水环之。
乱山横处亦堪诗。索向天涯游子。
古庙谒来曾记,板桥望处偏迷。
瘦驴到处葛巾欹。一幅倪迂画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景色,寒冷的云层如千叶般遮护着大地,丝丝流水环绕其间。横亘的山峦也让人感到诗意,仿佛在呼唤远方的游子。曾经拜谒古庙的记忆如烟而逝,站在板桥上望去,景象却让人感到迷茫。瘦弱的驴子走遍四方,头上的葛巾随风倾斜,仿佛一幅倪瓒的山水画。

注释:

  • 千叶寒云:形容云层的寒冷与厚重,像千片叶子一样。
  • 一緺流水:流水环绕,形成一种柔和的景象。
  • 乱山横处:错落有致的山峦。
  • 索向天涯游子:对游子的呼唤,表达对远方的思念。
  • 古庙谒来:拜访历史悠久的庙宇。
  • 板桥望处偏迷:在桥上眺望,景象让人迷惘。
  • 瘦驴到处葛巾欹:描绘了一只瘦驴的形象,头上的葛巾歪斜。
  • 倪迂画里:指的是倪瓒的山水画,表达诗中景色如画般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善于在细腻中见深意。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山上吟》以典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自然的宁静与游子的孤独心理。开篇“千叶寒云护者,一緺流水环之”便抓住了读者的心,描绘出一种寒冷而又温柔的自然景象,宛如一幅细腻的山水画。诗中“乱山横处亦堪诗”不仅表达了自然的壮美,也暗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游子在远方游荡,心中难免产生迷茫。

“古庙谒来曾记,板桥望处偏迷”承接了前面的思绪,古庙的拜访是对往昔的追忆,而“偏迷”则揭示了游子心中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茫然。最后两句“瘦驴到处葛巾欹,一幅倪迂画里”,描绘了驴子的形象,似乎在象征一种被现实压迫的无奈。同时,倪迢的绘画意象更是将诗的意境提升至艺术的高度,充满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整首诗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孤独的深刻理解,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叶寒云护者:描绘天空的寒冷和云层的厚重,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
  • 一緺流水环之:流水如丝般环绕山间,增加了生命的气息。
  • 乱山横处亦堪诗:山峦的错落有致,仿佛在诉说着诗意。
  • 索向天涯游子:游子的心情呼唤,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 古庙谒来曾记: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
  • 板桥望处偏迷:站在桥上,面对复杂的情感,产生了迷茫。
  • 瘦驴到处葛巾欹:驴子的形象,象征游子的艰辛与无奈。
  • 一幅倪迂画里:将诗的意境与艺术结合,提升了诗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层比作千叶,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流水和山峦被赋予生命,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语言的对称与平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与对生命的感悟,揭示了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宁静与内心平和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云:象征着孤独与冷漠。
  • 流水:代表着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 乱山:象征着人生的复杂与不可预测。
  • 古庙:象征着历史与传统的力量。
  • 瘦驴:代表着游子的艰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叶寒云”中的“千叶”指的是: A. 许多叶子
    B. 许多云层
    C. 一片叶子

  2. “古庙谒来曾记”中的“谒”指的是: A. 参拜
    B. 游玩
    C. 观赏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热爱
    B. 游子的孤独与思念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口》
  • 王维《终南山》

诗词对比: 可以将董以宁的作品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口》进行比较,前者聚焦于自然与游子的心境,后者则着重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画与诗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