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春游词七首 其五》

时间: 2025-02-04 15:33:01

晴光上柳条,结伴戏花朝。

歌近舟沿岸,人开马度桥。

雷峰看塔迥,葛岭弄泉遥。

日暮争门入,衣香满路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光上柳条,结伴戏花朝。
歌近舟沿岸,人开马度桥。
雷峰看塔迥,葛岭弄泉遥。
日暮争门入,衣香满路飘。

白话文翻译:

阳光照耀着柳条,伙伴们在花间嬉戏。
歌声在小舟旁响起,人们骑马经过桥边。
远处雷峰塔显得高耸,葛岭的泉水在远处流淌。
黄昏时分,急着回家,衣香四溢,满路飘荡。

注释:

  • 晴光:阳光,明亮的光线。
  • 柳条:柳树的枝条,春天时常绿,象征生机。
  • 戏花朝:在花间嬉戏,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
  • 歌近舟:歌声靠近小舟。
  • 开马度桥:骑马经过桥。
  • 雷峰:雷峰塔,著名的西湖景点,塔高耸而美丽。
  • 葛岭:葛岭山,位于西湖附近,自然风光秀丽。
  • 弄泉:玩耍于泉水旁,表现春游的乐趣。
  • 衣香满路飘:形容春游时人们的衣服散发着香气,气氛热闹。

典故解析:

雷峰塔是《白蛇传》中的重要场景,传说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与雷峰塔密切相关,增添了诗中的文化底蕴。葛岭则是西湖的自然景观之一,代表着江南的秀丽山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兆,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常描绘江南的山水美景。他的作品多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游之际,体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向往与赞美。明代是文人游览、吟咏的盛行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春游的场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诗歌鉴赏:

《西湖春游词七首 其五》描绘了春日游览西湖的美好场景,诗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从“晴光上柳条”到“衣香满路飘”,每一句都透出春天的气息,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和朋友们一同欢度春光,表现出轻松愉快的心情。歌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生动展现了春游的热闹场景。这种欢乐的气氛与雷峰塔的高耸、葛岭的远景相呼应,形成美丽的自然画卷。同时,诗中提到的“日暮争门入”则暗示了游玩的时光有限,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令人感受到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了明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晴光上柳条:晴天的阳光洒在柳条上,描绘了春日的明媚。
  2. 结伴戏花朝:朋友们结伴在花间玩耍,表现出春游的欢乐气氛。
  3. 歌近舟沿岸:歌声在小舟旁响起,营造了轻松的游览氛围。
  4. 人开马度桥:人们骑马经过桥,展示出游玩的多样性。
  5. 雷峰看塔迥:雷峰塔高耸入云,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6. 葛岭弄泉遥:远处的葛岭泉水流淌,体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景。
  7. 日暮争门入:黄昏时分人们急着回家,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8. 衣香满路飘:衣服散发的香气,营造了热闹的春游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晴光”比喻春天的明媚。
  • 拟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如“歌近舟”表现出活泼的气氛。
  • 对仗:如“雷峰看塔迥,葛岭弄泉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游玩中享受生活的态度。诗人通过描绘生动的春游场景,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 柳条: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花朝:代表春天的美丽与温暖。
  • 雷峰塔:文化的象征,连接历史与现实。
  • 葛岭泉水:自然的象征,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晴光上柳条”中的“柳条”指的是什么? A. 柳树的枝条
    B. 柳树的根
    C. 柳树的叶子

  2. 诗中提到的“雷峰”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座塔
    C. 一条河

  3. 诗中的“衣香满路飘”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A. 人们的衣服散发香气
    B. 道路上花香四溢
    C. 风吹动树叶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 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吴兆的《西湖春游词》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但白居易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吴兆则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表现出春游的欢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吴兆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西湖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