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焦山登眺》
时间: 2025-02-04 16:12: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耸仙姝螺髻,拥晴翠,立中流。看北固亭台,南徐壁坞,今古悠悠。轻帆趁潮晓渡,倚松寥高阁对清秋。寂寞江山踞虎,苍茫田地浮鸥。扁舟。去还留。临绝巘,俯沧洲。望东溟浩渺,鲸鲵蹴浪,海思云愁。严疆更无戎索,任修罗戈戟乱神州。庾信暮年词笔,哀吟岂独江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仙女般的女子,发髻如螺,身着青翠的衣服,伫立于江中。远处北固亭台和南徐壁坞的景致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悠远而苍茫。轻舟随潮流在清晨的雾气中渡过,倚靠在松树旁的高阁上,面对着清秋的景色,心中却感到寂寞。江山如同猛虎般矗立,广袤的田野上漂浮着几只鸥鸟。小舟来来去去,临近绝壁,俯视沧海。望向东海的浩瀚,巨鲸和鲨鱼在波浪中翻腾,心中充满了对大海的思念与忧愁。边疆再无敌军的骚扰,任凭修罗的武器在神州大地上横行。庾信的晚年作品,哀怨的吟唱难道仅仅是在江头吗?
注释:
- 耸仙姝:形容女子如同仙女般美丽。
- 螺髻:一种发型,古代女子常用的发髻造型。
- 北固亭台、南徐壁坞:分别指北固山和南徐的景点,象征历史的沧桑。
- 轻帆趁潮晓渡:描绘清晨时分,轻舟顺潮而行的景象。
- 庾信:南朝文学家,以悲伤的诗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陛云,清代诗人,擅长描绘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沉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个秋日,诗人登高远望,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自然的辽阔,因而写下此作。
诗歌鉴赏:
这首《木兰花慢》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紧密结合。诗中描绘的女子如同仙女般立于江中,展现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赞美。随着视线的延展,北固亭台与南徐壁坞的景象交替,仿佛在诉说着古今的故事。轻舟随潮而行,既有对大自然的亲近,又透出一种孤独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彷徨与思考。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江山沧桑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尤其是“严疆更无戎索”的句子,体现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的反思。结尾处提到庾信的晚年作品,再次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结合,表明无论是何时何地,哀愁与思念始终存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耸仙姝螺髻,拥晴翠,立中流:描写美丽的女子,身姿挺拔,衣着青翠,仿佛立于江流中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气质。
- 看北固亭台,南徐壁坞,今古悠悠:目光投向历史悠久的北固和南徐,感慨历史的无尽。
- 轻帆趁潮晓渡,倚松寥高阁对清秋:舟行于清晨潮流中,松树边的高阁,面对清秋,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寂寞江山踞虎,苍茫田地浮鸥:江山如虎般在此地屹立,田地上偶尔浮现的鸥鸟,显得孤寂。
- 望东溟浩渺,鲸鲵蹴浪,海思云愁:眺望浩瀚的东海,想象巨鲸与鲨鱼在波涛中翻腾,心中充满忧愁。
- 任修罗戈戟乱神州:即使战乱频繁,诗人内心仍然渴望和平与安宁。
- 庾信暮年词笔,哀吟岂独江头:提到庾信的作品,表明诗人的感慨不仅存在于江边。
修辞手法:
- 比喻:女子如仙女,江山如虎,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去还留”与“临绝巘,俯沧洲”,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个人情感的思考与对历史、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姝:象征着美好与超凡脱俗。
- 江山:象征国家与历史的沉重。
- 鲸鲵: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耸仙姝”形容的是谁?
- A. 仙女
- B. 美女
- C. 诗人
- D. 江山
-
诗中提到的“庾信”是谁?
- A. 诗人
- B. 将领
- C. 画家
- D. 商人
-
诗中“望东溟浩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思念与忧愁
- C. 愤怒
- D. 快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山居秋暝》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通过自然的景观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木兰花慢》中对历史的思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俞陛云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