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一作送友人下第归)》
时间: 2025-02-04 16:33: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
项斯
名高不俟召,收采献君门。
偶屈应缘数,他人尽为冤。
新春城外路,旧隐水边村。
归去无劳久,知君更待论。
白话文翻译:
送走刚刚落第的朋友回江州。
名声高远不必等待召唤,收拾心情来献给君王的门前。
偶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别人都成为冤屈。
新春时节在城外的道路上,旧日隐居在水边的村庄。
回去也无须再劳累太久,知道你还等待着再论。
注释:
字词注释:
- 名高:名声显赫。
- 不俟召:不必等待召唤。
- 收采:整理心情或心境。
- 应缘数:应当是命运的安排。
- 冤:冤屈。
- 新春:新年的春天。
- 城外路:城外的道路。
- 旧隐:旧时隐居。
- 水边村:靠近水边的村庄。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收采献君门”暗指古代文人向朝廷献策的情况。
- “新春”则象征着新生与希望,同时也引入了时间的变化和人生的流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常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朋友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失败与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寄予了对未来的期盼与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开篇的“名高不俟召”,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认可,虽有才华却未能被朝廷所重用,反映出古代科举制度下士人的苦闷与无奈。而后句“偶屈应缘数”,则传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人生的起伏常常由命运决定,友人不仅是个体的冤屈,也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缩影。接下来的“新春城外路,旧隐水边村”,将送别的场景与新春的意象结合,既有对旧时光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两句“归去无劳久,知君更待论”,则是对友人归去后的鼓励与希望,暗示着未来仍有讨论与发展的机会。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惋惜,又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谊与哲理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高不俟召:意指朋友才华出众,不必等候他人召唤。
- 收采献君门:整理心情,准备向君王展示才华。
- 偶屈应缘数:偶尔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表达对命运的无奈。
- 他人尽为冤:周遭人常常遭受冤屈,体现社会的不公。
- 新春城外路:春天的城外之路,象征新的开始。
- 旧隐水边村:回忆往昔隐居的村庄。
- 归去无劳久:归去后不需要再辛劳,暗示轻松。
- 知君更待论:期待未来还有更好的机会交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友人的才华与命运的落差,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使用“新春”和“水边村”来构建诗中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与对友人的祝福,反映出古代科举制度下士人的无奈与希望,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高:象征才能与荣耀。
- 春: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水边村:代表隐居与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名高不俟召”是什么意思?
- A. 名声显赫不需等待召唤
- B. 名声微弱
- C. 不想回归
-
诗中提到“新春”象征什么?
- A. 旧事重提
- B. 新的开始
- C. 决定命运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期待
- C. 不满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白居易
- 《江州司马青衫泪》李白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送友人》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送别与不舍,但更加突出友之间的情感交流。
- 李白的《江州司马青衫泪》则表现了对命运的抗争与悲凉,主题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