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花》

时间: 2025-01-22 21:47:14

阴洞日光薄,花开不及时。

当春无半树,经烧足空枝。

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

此中人到少,开尽几人知。

意思解释

晚春花

作者: 项斯 〔唐代〕

原文展示:

阴洞日光薄,花开不及时。
当春无半树,经烧足空枝。
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
此中人到少,开尽几人知。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阳光透过阴霭显得微弱,花儿也开得迟缓。
等到春天过去,树上竟没有一半的花,烧尽的只剩下空枝。
稀疏的花朵与香风相会,细细的泉水影子在移动。
这里来的人很少,花开尽了又有几人知晓?

注释:

  • 阴洞:指阴暗的地方,形容光线不足。
  • 日光薄:阳光微弱,不够明亮。
  • 经烧足空枝:指春天过去后,树上没有花了,只有烧尽的空枝条。
  • 疏与香风会:稀疏的花与香风相遇。
  • 泉影移:泉水的影子在移动,形容水面波动。
  • 此中人到少:这里来的人很少。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的凋零与花的稀疏,隐喻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细腻。

创作背景:

《晚春花》创作于春季末尾,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与花的稀少,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春光易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本诗以“阴洞日光薄”和“花开不及时”开篇,描绘了春天微弱的光线和花儿迟迟不开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随着春天的结束,诗人感受到花朵的凋零和生命的无常,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中“经烧足空枝”的意象,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生命消逝的感叹,暗示着春天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

“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则通过香风与泉水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柔和的美感,同时也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后一句“此中人到少,开尽几人知”更是将诗人的孤独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升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精巧,通过自然景象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阴洞日光薄:春天的阳光透过阴霭显得微弱,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2. 花开不及时:反映了春天来得迟缓,花儿的开放也不如预期。
  3. 当春无半树:春天快要结束,但树上却没有一半的花,暗示春天的无情与短暂。
  4. 经烧足空枝:树上只剩下烧尽的空枝,象征着生命的凋零。
  5. 疏与香风会:稀疏的花朵与香风相遇,表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6. 细将泉影移:细腻的泉水影在移动,增添了诗的动感与灵动。
  7. 此中人到少:这里来的人很少,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8. 开尽几人知:花开尽了又有几人能知晓,表现了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阴洞”比喻春天的阴郁,营造氛围。
  • 拟人:花与香风的会合,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用对仗的方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主题围绕春天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洞:象征阴郁与悲伤的情感。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香风:象征自然的温柔与生命的气息。
  • 泉影: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阴洞日光薄”所描绘的意境是什么?

    • A. 春光明媚
    • B. 阴郁的春天
    • C. 花儿盛开
  2. “此中人到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忧愁
  3. 诗中提到的“香风”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自然的温柔
    • B. 生命的消逝
    • C. 时光的飞逝

答案:

  1. B. 阴郁的春天
  2. B. 孤独
  3. A. 自然的温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对时间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晚春花》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后者更注重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而前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