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古镜
作者:项斯 〔唐代〕
字已无人识,唯应记铸年。
见来深似水,携去重于钱。
鸾翅巢空月,菱花遍小天。
宫中照黄帝,曾得化为仙。
白话文翻译
这面古老的小镜子上的字已经没有人能识别了,唯有铭记它铸造的年份。
从前用它照见的自己,像水般深沉,现在带走时却比金钱更沉重。
镜子里映出的鸾鸟翅膀,空巢在明月之中,菱花遍布小小的天空。
它曾在宫中照耀过黄帝,后来竟化作了神仙。
注释
字词注释
- 字已无人识:指镜子上的文字已经没有人能看懂了。
- 唯应记铸年:只记得它的铸造年份。
- 见来深似水:用镜子照见自己的影像,深邃如水。
- 携去重于钱:带走的沉重感超过了金钱。
- 鸾翅巢空月:比喻镜中映出的空旷景象,鸾鸟的翅膀与月亮相映成趣。
- 菱花遍小天:形容镜中映出的图案美丽而广阔。
- 宫中照黄帝:历史上黄帝曾用过此镜。
- 曾得化为仙:暗指镜子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化为仙物。
典故解析
-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君主,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常与道教文化联系在一起,象征着高尚和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多表现清新脱俗的风格,常以自然和人事为题,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写了一面古镜的故事,反映了古物承载的历史与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古物的崇敬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小古镜》以古镜为媒介,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化。首句“字已无人识”引入了古镜的神秘感,仿佛在揭示着历史的无情与人类的遗忘。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通过对镜中景象的描绘,表现出对过去的深切怀念与思索。镜子不仅是照见外表的工具,更是内心世界的映射。尤其是“携去重于钱”一句,强调了情感的沉重与对物质的超越,显示出一种哲思的深度。诗中“鸾翅巢空月”的意象,更是将自然的美与人事的孤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清幽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最后一句“曾得化为仙”不仅让人思考古物的神秘与灵性,也寓意着人对永恒的追求与渴望。整首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字已无人识:古镜上的文字已经无人能认出,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们对历史的淡忘。
- 唯应记铸年:只记得它的铸造年份,反映出对物品本源的追溯。
- 见来深似水:照见自己的影像,形容这种反射的深邃。
- 携去重于钱:带走的情感比金钱还要沉重,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鸾翅巢空月:描绘空旷的意境,暗示空虚。
- 菱花遍小天:意象美丽,暗示自然的广阔。
- 宫中照黄帝:历史的回顾,提升了镜子的价值与意义。
- 曾得化为仙:升华了古镜的神秘力量,寄托了对永恒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见来深似水”比喻内心的深沉。
- 拟人:让古镜有了历史的情感,仿佛能感知人类的情感。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古镜的视角,探讨历史与人事的变迁,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的深切怀念,表现出一种超越物质的情感追求,蕴含了对永恒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镜:象征历史与记忆,承载着时间的痕迹。
- 水:象征深邃的情感与思考。
- 鸾翅:象征美丽与孤寂。
- 菱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 黄帝:象征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镜的文字是什么样的?
A. 仍有人识
B. 已无人识
C. 文字清晰 -
诗中提到的“携去重于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过去的沉重怀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
“鸾翅巢空月”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
A. 繁华
B. 空旷
C. 热闹
答案
- B. 已无人识
- B. 对过去的沉重怀念
- B. 空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项斯《小古镜》与李白《月下独酌》:两首诗都涉及到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酒的寄托,而项斯则注重历史的沉淀与对过去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