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石桥僧》

时间: 2025-01-27 03:13:02

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

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

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

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石桥僧
作者:项斯 〔唐代〕

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
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
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
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


白话文翻译

在遇见师父上山的那天,山路就在石桥旁边。
自从分别后,谁能再见到他?秋天来临时,几处寺庙安静禅修。
溪水中云雾缭绕,隔开了寺院,半夜时分雪花飘落,增添了泉水的清凉。
生前与天台山有约,知晓了缘分却不再相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逢师:遇见师父。
  • :指山路。
  • 石桥:桥的材质为石,象征坚固。
  • 别后:分别之后。
  • 何人见:谁能够再见。
  • 秋来:秋天来临。
  • 几处禅:几处禅宗的地方。
  • 云隔寺:云雾隔开寺庙。
  • 夜半:半夜时分。
  • 生有天台约:生前与天台山有约定。
  • 知无:虽然知道却无法。
  • 却出缘:缘分未能实现。

典故解析:
“天台”指的是天台山,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禅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诗中提及的“天台约”暗示了对修行和内心追求的向往与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融入禅宗思想,展现出高雅的意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项斯与师父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师父的思念与对修行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环境,凝聚了秋日的宁静与禅意,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寄石桥僧》是项斯的一首经典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师父的思念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开篇“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生动地描绘了师父离去的情景,同时暗示了诗人与师父之间的深厚情谊。接下来的“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则表达了诗人对师父的思念和对宗教生活的向往,秋天的到来不仅带来季节的变化,也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禅意的追求。最后两句“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则将整个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人生缘分的思考与无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理的深邃。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既有对师父的怀念,也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命题的深入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
    遇见师父上山的那天,山路就位于石桥旁边,描绘了师徒之间的相遇情景。

  2. 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
    自从分开之后,谁能够再见到师父?在秋天来临时,只有几处禅院静谧可见,表达了对师父的思念。

  3. 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
    溪水中云雾缭绕,隔开了寺庙,夜深时分,雪花纷飞,更增添了泉水的清凉,描绘了自然的静谧与清幽。

  4. 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
    生前与天台山有约定,虽然知道缘分已尽,却无法再见,表达了对缘分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云隔寺,形象描绘了云雾与寺庙间的关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师父的思念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缘分的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师父:象征智慧的引导者,代表了追求真理的方向。
  • 石桥:象征坚固与连接,寓意师徒之间的情谊。
  • 秋天:象征时光流逝,带来思念与孤寂。
  • 溪水:象征清澈与宁静,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象征纯洁与孤独,增添了诗的寒意与清凉感。
  • 天台:象征理想的追求与内心的约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台”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追求
    C. 自然景观

  2. 诗的开头“逢师入山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思念
    C. 无奈

  3. “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的意思是什么?
    A. 生命中有约定,却无法实现
    B. 生命中没有约定
    C. 约定在未来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但更多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项斯的《寄石桥僧》则更强调对师父的思念与内心的哲思,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唐诗鉴赏辞典》
  4.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