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贾中丞》
时间: 2025-02-04 16:31: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羽林贾中丞 曹唐 〔唐代〕
四十年前百战身,曾驱虎队扫胡尘。 风悲鼓角榆关暮,日暖旌旗陇草春。 铁马惯牵邀上客,金鱼多解乞佳人。 胸中别有安边计,谁睬髭须白似银。
白话文翻译
四十年来身经百战,曾经率领勇猛的军队扫除敌寇。 风中传来悲凉的鼓角声,榆关的黄昏显得格外凄凉;阳光温暖,旌旗在陇上的春草中飘扬。 战马常常被用来邀请贵宾,金鱼则常被用来讨好美人。 心中另有安定边疆的计策,但谁会在意我那如银丝般的白发呢?
注释
- 羽林贾中丞:羽林,指皇家卫队;贾中丞,可能是指某位姓贾的中丞(官职名)。
- 百战身:指经历了无数战斗的身躯。
- 虎队:形容军队勇猛如虎。
- 胡尘:指边疆的敌寇。
- 榆关:古代边关名,这里泛指边关。
- 陇草:陇山(今甘肃一带)的草。
- 铁马:战马。
- 金鱼:可能是指金鱼符,古代官员的凭证。
- 安边计:安定边疆的策略。
- 髭须白似银:形容年老,胡须变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涉及边塞题材,风格雄浑豪放,常表达对边疆安定和英雄气概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曹唐在回顾自己或某位将军的军旅生涯时所作,表达了对过去战斗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边疆安定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年老无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顾四十年的军旅生涯,展现了诗人或诗中人物的英勇和智慧。首联以“百战身”和“驱虎队”形象地描绘了战斗的激烈和军队的勇猛。颔联通过“风悲鼓角”和“日暖旌旗”的对比,营造出边关的凄凉与春天的生机。颈联以“铁马”和“金鱼”为象征,反映了军中的生活和社交。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定的深思和对年老的无奈,体现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十年前百战身:回顾四十年的军旅生涯,强调了经历的战斗之多。
- 曾驱虎队扫胡尘:用“虎队”形容军队的勇猛,“扫胡尘”指平定边疆的敌寇。
- 风悲鼓角榆关暮:通过“风悲鼓角”营造边关的凄凉氛围,“榆关暮”加深了黄昏的孤寂感。
- 日暖旌旗陇草春:以“日暖旌旗”和“陇草春”形成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军队的活力。
- 铁马惯牵邀上客:“铁马”象征战马,“邀上客”指军中的社交活动。
- 金鱼多解乞佳人:“金鱼”可能是指金鱼符,这里指军中的娱乐和讨好。
- 胸中别有安边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定的深思和策略。
- 谁睬髭须白似银:流露出对年老无助的感慨,无人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队”比喻勇猛的军队,“髭须白似银”比喻年老。
- 对仗:如“风悲鼓角”与“日暖旌旗”,“铁马”与“金鱼”。
- 拟人:如“风悲”赋予风以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回顾军旅生涯,表达对边疆安定的期望和对年老的无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军人的英勇和智慧,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个人的关怀。
意象分析
- 虎队:象征勇猛的军队。
- 胡尘:象征边疆的敌寇。
- 榆关:象征边关的凄凉。
- 旌旗:象征军队的活力。
- 铁马:象征战马和军中的社交。
- 金鱼:象征军中的娱乐和讨好。
- 髭须白似银:象征年老和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虎队”指的是什么? A. 勇猛的军队 B. 老虎的队伍 C. 边关的守军 D. 皇家卫队
-
“风悲鼓角榆关暮”中的“榆关”指的是什么? A. 边关名 B. 榆树关 C. 榆林关 D. 榆树关
-
诗中的“金鱼”最可能指的是什么? A. 金鱼符 B. 金鱼 C. 金鱼池 D. 金鱼符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涉及边塞题材,表达了对边疆安定的期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关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曹唐《羽林贾中丞》:两者都涉及边塞题材,但王昌龄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边疆安定的期望,而曹唐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年老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