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太白山隐者
作者: 项斯 〔唐代〕
高居在幽岭,人得见时稀。
写箓扃虚白,寻僧到翠微。
扫坛星下宿,收药雨中归。
从服小还后,自疑身解飞。
白话文翻译:
这位隐者高居在幽静的山岭,世人见到他的机会很少。他在空旷的白色山石上书写道教的符咒,寻访的僧人则来到翠绿的山间。他在星光下的祭坛上过夜,采集药草时在细雨中归来。从服下小药后,他竟然怀疑自己的身体已经飞升了。
注释:
- 幽岭:幽静的山岭,隐者居住的地方。
- 写箓扃虚白:写道教的符箓,象征清虚无为的道教文化。
- 寻僧:寻找僧人,表示隐者与世隔绝,偶尔与他人交流。
- 扫坛:清扫祭坛,进行宗教仪式或修行。
- 收药:采集药材,隐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自疑身解飞:服用小药后,产生了身体飞升的怀疑,体现了道教追求超脱的思想。
典故解析:
- 高居幽岭:隐者居于高山之上,代表了道教中隐逸的理想。
- 星下宿:道教信仰中,星星与人的命运密切相关,夜宿祭坛寓意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 自疑身解飞:常见于道教修行中,服用仙药后,产生飞升的幻想,反映了对长生久视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隐逸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逃避。
创作背景:诗作背景可能与道教思想有关,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尤其在动荡的时代中,许多文人选择隐退山林,追求精神上的解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诗中“高居在幽岭”开篇即设定了隐者的高洁与孤独,隐者的存在在于与世隔绝,体现了对自然的敬仰与对人世繁华的淡漠。接下来“写箓扃虚白”,隐者的修行生活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通过书写符咒来表达他对宇宙的理解与探索。
“扫坛星下宿,收药雨中归”则展现了隐者的日常生活,清扫祭坛、采药的细节,描绘出一种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和谐状态。最后的“从服小还后,自疑身解飞”,则是全诗的高潮,隐者通过修行和采药,内心升华,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已经飞升,体现出道教追求超脱的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道教文化的认同,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高居在幽岭:隐者高处于静谧的山岭,寓意追求内心的宁静。
- 人得见时稀:隐者隐居,世人难以见到,突出其孤独与清高。
- 写箓扃虚白:书写符咒,展现道教文化的影响。
- 寻僧到翠微:与僧人交流,显示少数人之间的友谊。
- 扫坛星下宿:夜宿祭坛,体现隐者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收药雨中归:采药归来,暗示隐者的生活自给自足。
- 从服小还后:服用小药,暗示修行与追求长生的主题。
- 自疑身解飞:怀疑自己是否飞升,展示了对超脱的渴望与思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扫坛星下宿,收药雨中归”,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象征:隐者的生活象征着道教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自然和超脱的向往。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道教文化的认同和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幽岭:象征隐逸和宁静的环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星:象征命运与宇宙的联系,隐者在星下宿体现了与天地的和谐。
- 药:象征长生与修行,隐者采药反映了对生命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隐者高居于哪个地方?
- A. 城市
- B. 幽岭
- C. 河边
-
隐者在夜晚做什么?
- A. 旅行
- B. 扫坛
- C. 读书
-
隐者怀疑自己什么?
- A. 变老
- B. 身体飞升
- C. 失去记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项斯的《题太白山隐者》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但项斯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道教文化与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