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黄州》

时间: 2025-04-27 20:26:25

丝丝杨柳带行旌,晓雾濛濛暗去程。

一岁岂能留惠政,双凫从此别江城。

恐羞胜地题诗少,剩有扁舟载鹤轻。

最是疮痍春未起,相关不独别离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丝丝杨柳带行旌,晓雾濛濛暗去程。一岁岂能留惠政,双凫从此别江城。恐羞胜地题诗少,剩有扁舟载鹤轻。最是疮痍春未起,相关不独别离情。

白话文翻译:

细细的杨柳随风飘动,旗帜在晨雾中隐约可见,前方的路途显得模糊不清。一年又一年,难道能留住这美好的政事吗?双双的野鸭从此与江城告别。恐怕羞愧于胜地,留下的诗篇不多,只有一只小舟轻轻载着白鹤。在这春天尚未复苏之际,离别的情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

注释:

  • 丝丝:形容柳条细长,轻柔的样子。
  • 行旌:行进中的旗帜,象征着出征或离别。
  • 惠政:指良好的政治或治理。
  • 双凫:双双的野鸭。
  • 羞胜地:指美丽的地方,因担心自己创作的诗少而感到羞愧。
  • 扁舟:指轻便的小船,常用于江河湖泊。
  • 疮痍:指受到伤害或破坏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未复苏的春天。

典故解析:

  • 杨柳: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杨柳象征离别与思念。
  • 江城:可能指的是黄州,曾是苏轼的流放地,诗人用此地名来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樟,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人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黄州之际,表达对这片土地的依依不舍,映射出对政治局势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别黄州》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开篇以“丝丝杨柳带行旌”引入,营造出一种轻柔而又略显悲伤的氛围,柳树常被视为离别的象征,暗示着诗人即将踏上离开的旅程。接着,诗人通过“晓雾濛濛暗去程”的描绘,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

“惠政”一词道出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奈,虽有良政却难以长久保持,流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担忧与惋惜。双凫的离去,象征着与朋友的分别,诗人在此刻深感孤独与惆怅。

最后两句“最是疮痍春未起,相关不独别离情”,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对现状的反思,春天尚未到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的缺乏,而离别的愁绪更是增添了诗中的沉重感。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丝丝杨柳带行旌:描绘了春日的柔和景象,柳枝随风摇曳,似在送别。
    2. 晓雾濛濛暗去程:晨雾弥漫,前路不明,暗示离别的模糊与不确定。
    3. 一岁岂能留惠政:一年的时间难以维持良好的政治环境,表现了对当下局势的无奈。
    4. 双凫从此别江城:双双的野鸭离开,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5. 恐羞胜地题诗少:对胜地的诗作稀少,感到羞愧与遗憾。
    6. 剩有扁舟载鹤轻:只剩下小舟载着白鹤,象征着轻盈的离去。
    7. 最是疮痍春未起:春天未复苏,暗喻社会的困境与伤痛。
    8. 相关不独别离情:离别的情感不止是对人的思念,还有对时局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与离别相联系,增强情感。
    • 拟人:柳条随风摇曳,给人以生动的感觉。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对政治局势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忧虑,情感深沉而复杂。

意象分析:

  • 杨柳:象征离别与思念。
  • 晓雾:象征不确定与迷茫。
  • 双凫:象征友情的离去与孤独。
  • 扁舟:象征轻盈与无牵挂的离去。
  • 疮痍:象征社会的困境与痛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丝丝杨柳”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春天的生机
    • B. 离别的哀愁
    • C. 战争的悲惨
    • D. 美好的回忆
  2. 诗人对“惠政”的看法是:

    • A. 非常赞同
    • B. 感到无奈
    • C. 忽视不计
    • D. 期待未来
  3. “双凫从此别江城”中的双凫指的是:

    • A. 鸳鸯
    • B. 野鸭
    • C. 雁阵
    • D. 家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项樟《别黄州》 vs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项樟的作品侧重于离别的愁绪与对未来的忧虑,而苏轼的作品则更为豪放,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唐宋诗词与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