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昭君故宅
作者: 崔涂 〔唐代〕
以色静胡尘,名还异众嫔。
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
骨竟埋青冢,魂应怨画人。
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深切怀念与悲哀。诗中提到,昭君以美貌安静了胡人的侵扰,自己却被迫远离故土,与众嫔妃不同。她不愿为征战出力,内心无愧于她的华美衣裳。如今她的身体已埋在青冢中,灵魂则应对画师心存怨恨。站在故宅前,见到寥落的江边景象,令人心生感慨。
注释:
- 色静胡尘:以美貌使胡人停止侵扰,这里“色”指美貌,“胡尘”指外族的侵扰。
- 众嫔:指其他的妃嫔,昭君因其美丽而被选入宫。
- 免劳征战力:不愿意为征战出力,这里表现了昭君的无奈与悲哀。
- 绮罗身:华美的衣裳,指昭君的身份与地位。
- 青冢:指昭君的墓,象征着她的归宿。
- 怨画人:指负责为她画像的画师,暗示她的内心不满。
- 旧宅:指昭君的故居,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昭君的故宅前所作,昭君是汉代的著名人物,以其美貌和悲剧命运著称。此时,诗人正感慨于昭君的悲剧故事,结合社会动荡的背景,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过昭君故宅》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的回忆,表达了对她命运的同情与惋惜。开篇便用“以色静胡尘”引入,昭君的美貌不仅是她的资本,也是她命运的转折点。她的美丽使边疆安宁,但她却因此被迫离开故土,成为众多嫔妃中的一员,失去了个性与自由。
“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则进一步揭示了她内心的挣扎。昭君并不愿为权力与战争所牺牲,诗人在此表现了对她的理解与同情。而“骨竟埋青冢,魂应怨画人”则表达了对她死后命运的沉痛思考,昭君的灵魂在无尽的怨恨中徘徊,画师的画作无法真实再现她的内心世界。
结尾的“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滨”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面对昔日的故宅,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奈与凄凉。整首诗在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中,融入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展现出一种对美好与自由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以色静胡尘:昭君以美貌使胡人安静,暗示她的牺牲。
- 名还异众嫔:昭君的名声与其他嫔妃不同,突出她的独特与孤独。
- 免劳征战力:不想为战争出力,反映她的无奈与抗拒。
- 无愧绮罗身:尽管身处华丽的环境,心中却无愧。
- 骨竟埋青冢:她的身体已埋葬,暗示死亡带来的无法挽回。
- 魂应怨画人:灵魂对画师心存怨恨,意在表达内心的痛苦。
- 不堪逢旧宅:面对故居的感慨,带有伤感与怀念。
- 寥落对江滨:孤寂的江边景象,映射出诗人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昭君的美貌比作安宁的力量,突出其重要性。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 拟人:将灵魂的怨恨具体化,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围绕王昭君的人生悲剧展开,表达了对美丽与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旧宅的感慨,折射出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色:美貌,象征着女性的力量与命运。
- 胡尘:外族的侵扰,代表战争与动荡。
- 绮罗:华美衣裳,象征社会地位。
- 青冢:死亡与归宿,暗示生命的终结。
- 旧宅:往昔的记忆与怀念,表现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胡尘”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
- B. 美丽
- C. 诗人
- D. 宫廷
-
填空题:诗人通过对王昭君的描绘,表达了对和的渴望。
-
判断题:诗中“魂应怨画人”表达了对画师的感激。(对/错)
答案:
- A
- 美丽,自由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 《长恨歌》: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也是对人生离别与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长恨歌》: 描绘了王皇后的悲剧命运,主题与《过昭君故宅》相似,均探讨美丽与命运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昭君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