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柳 其三》

时间: 2025-01-11 14:19:26

折尽高枝与亚枝,江潭凄恻早秋时。

只因易得翻无况,要在关山笛里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尽高枝与亚枝,江潭凄恻早秋时。只因易得翻无况,要在关山笛里吹。

白话文翻译:

折尽了高枝和次枝,江边的潭水在这早秋的时节显得格外凄凉。只因为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显得无所谓,真正的情感却要在关山之中用笛声来表达。

注释:

  • 折尽高枝与亚枝:折断了所有的高枝和次枝,意指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已到极致。
  • 江潭凄恻:江边的潭水显得凄凉、悲伤,传达出秋天的惆怅。
  • 早秋时:指秋天的早期,气候逐渐转凉,给人以萧索的感觉。
  • 只因易得翻无况:因为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被珍视,显得无所谓。
  • 要在关山笛里吹:真正的情感需要在遥远的关山中通过笛声来传达,暗示对远方或故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涉及的“关山”和“笛声”可以联想到古人对边塞生活和情感的描绘,如王维的《送别》中的笛声和对山川的思念。这些元素在古代诗歌中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和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兆仑,清代诗人,生于晚清时期,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人事,诗风清新脱俗,常融入个人情感于自然景观中。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心境交织的时期,诗人借自然景象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反映出对人生、情感的思索。

诗歌鉴赏:

《塞下柳 其三》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中“折尽高枝与亚枝”一句,既是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对失去的感慨;而“江潭凄恻早秋时”则描绘了秋秋的萧索,江水的静谧与凄凉,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孤独。诗的最后两句“只因易得翻无况,要在关山笛里吹”,则呈现出一种对情感的深刻反思,诗人意识到那些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视,真正的情感却需要在远方的关山中通过笛声来传达,这种对情感的渴望与思考,使整首诗富有哲理与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折尽高枝与亚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失落。
    • “江潭凄恻早秋时”:描绘秋天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只因易得翻无况”:反映对生活中平常之物的漠然态度。
    • “要在关山笛里吹”:强调真正的情感需要更加深远的表达。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枝”与“亚枝”,形成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使诗意更为生动。
    • 象征:关山与笛声象征着遥远的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失落,对情感的反思,以及对真实情感表达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高枝与亚枝:象征着追求与失落的美好事物。
  • 江潭:表现出环境的孤独与凄凉。
  • 关山与笛声:象征着遥远的思念和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潭凄恻早秋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凄凉
    • C. 愤怒
    • D. 兴奋
  2. 诗中“折尽高枝与亚枝”意指什么?

    • A. 追求美好
    • B. 失去希望
    • C. 获得成功
    • D. 感到幸福
  3. 诗中提到的“关山笛里吹”意指什么?

    • A. 旅行的乐趣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热爱
    • D. 对美食的享受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别》相比,二者都表达了对情感与自然景象的思考,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陈兆仑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人对失去的感慨与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