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寄吴氏伯仲》
时间: 2025-01-11 14:03: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江寄吴氏伯仲
作者: 王稚登 〔明代〕
烟中流水晓潺潺,
扬子津头雨一湾。
沾袖成斑皆客泪,
隔江如黛是家山。
欲探子母羞钱箧,
未卜雌雄泣剑环。
寄语吴郎三玉树,
莫因裘敝笑人还。
白话文翻译:
在烟雾缭绕的河流中,清晨的水声潺潺流动;
在扬子江渡口,雨水把一湾江水染成了湿润的颜色。
泪水沾湿了衣袖,都是因为思念客旅的伤感;
隔江远望,家乡的山色如黛青色般清晰。
想要探寻母亲的消息,却因金钱的困窘而感到羞愧;
尚未知道雌雄之事,便已为剑环频频泣泪。
寄语吴郎三玉树,
不要因为衣衫褴褛而笑我返回。
注释:
- 扬子津:指扬子江的渡口,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地点。
- 沾袖:指泪水沾湿了袖子。
- 如黛:形容山的颜色深青,常用来描绘山的美丽。
- 子母:指母亲和孩子。
- 羞钱箧:因金钱困窘而感到羞愧。
- 雌雄:指生育的性别。
- 三玉树:可能是对吴郎的美好祝愿,玉树象征美丽和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稚登(约1570-1630),明代诗人,字季明,号山人。他的诗风清新雅致,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稚登渡江之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亲人的牵挂。诗中通过对江水、雨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忧伤而又温柔的氛围,反映了他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渡江寄吴氏伯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的开头以“烟中流水晓潺潺”展现出清晨江边的宁静与美丽,然而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人的牵挂。接着,通过“沾袖成斑皆客泪”的描写,诗人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水不仅是对家乡的怀念,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诗中“隔江如黛是家山”,不仅是对家乡美景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故土深厚的情感。在“欲探子母羞钱箧”一句中,诗人流露出经济困境带来的羞愧与无奈,展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及对亲情的渴望。最后的“寄语吴郎三玉树,莫因裘敝笑人还”则是一种对朋友的期望和劝诫,提醒他不要因为外在的贫困而轻视自己,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朋友的关心,读来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中流水晓潺潺:描绘清晨江边的流水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扬子津头雨一湾:表现了雨水打湿江面,江水泛起波纹的景象。
- 沾袖成斑皆客泪:流露出诗人因思乡而流泪,泪水沾湿了衣袖。
- 隔江如黛是家山:远望家乡的山,青色如黛,充满乡愁。
- 欲探子母羞钱箧:想要了解母亲和孩子的消息,却因经济困窘而感到羞愧。
- 未卜雌雄泣剑环:对家庭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忧虑,以泪水表达心情。
- 寄语吴郎三玉树:寄托对朋友的良好祝愿。
- 莫因裘敝笑人还:劝诫朋友不要因外在的贫困而看低自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隔江如黛”,将山比作青黛,形象生动。
- 拟人:如“泣剑环”,使情感更加细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朋友的关心,流露出一种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希望。诗人在情感上展现出深厚的亲情和友情,传递了人们在异乡时对家乡的思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象征着思念的朦胧与不可捉摸。
- 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雨:象征着忧伤和思念的情感。
- 家山:象征着故乡的温暖与亲情的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沾袖成斑皆客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思乡
C. 愤怒
D. 疲惫 -
“隔江如黛是家山”中的“如黛”是用来形容什么? A. 水的颜色
B. 山的颜色
C. 天空的颜色
D. 云的颜色 -
诗人对吴郎的期望是什么? A. 祝他发财
B. 祝他安康
C. 不要因外在的困窘而笑自己
D. 祝他长寿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稚登的《渡江寄吴氏伯仲》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但王稚登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兄弟的深切思念与忧虑。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反映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稚登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明清诗词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