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不及登高抚景缺然诗寄同社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9:59: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年登眺与君同,万丈挥毫洒碧峰。
佳节偶为应内热,新篇连惠觉情浓。
名山到处多遗事,蜡屐何人识旧踪。
野菊未枯重九在,秋风休惜鬓双蓬。
白话文翻译
过去我和你一起登高远眺,挥毫洒墨在那万丈青峰之上。
在这个佳节里,我偶尔因内心的热情而写下新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情意。
名山大川随处可见许多遗留下来的故事,谁又能识得蜡屐的旧踪呢?
重阳节已经来临,山野里的菊花还未枯萎,秋风中不必惋惜我鬓发的苍白。
注释
- 昔年:往年,过去的岁月。
- 登眺:登高远望。
- 万丈:形容极高的山峰。
- 挥毫洒碧峰:挥毫作画,洒下墨迹于青峰之上,形容创作的豪情。
- 佳节:指重阳节。
- 内热:内心的热情或冲动。
- 新篇:新的诗作。
- 惠觉:指文思的灵感,惠指恩典,觉是领悟。
- 名山:著名的山脉。
- 蜡屐:一种木屐,通常在雨天穿用。
- 旧踪:旧时的足迹。
- 重九: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野菊:指野生的菊花,象征秋天。
- 休惜:不必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区越,明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诗词,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人生感悟方面有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多描绘山水,情感细腻,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重阳节,反映了诗人与友人往年共游的情景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重阳节是一个怀念与团聚的节日,诗人在此佳节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九日不及登高抚景缺然诗寄同社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以往年与友共登高的经历作为引子,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曾经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的“昔年登眺与君同”,字句简练,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仿佛将读者拉回了那段欢快的时光。
接下来的“万丈挥毫洒碧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挥毫洒墨”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艺术创作的激情。重阳节的到来也引发了诗人内心的热情,“佳节偶为应内热,新篇连惠觉情浓”,这句诗体现了创作的灵感与情感的浓厚。
接着,诗人转向对名山的思考,提到“名山到处多遗事”,显示出对历史的敬重与对人生的感悟。蜡屐的提及则引发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似乎在问谁还记得曾走过的足迹。
最后两句“野菊未枯重九在,秋风休惜鬓双蓬”,不仅点明了重阳节的时节,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的态度——即使岁月流逝,生命依然美好,秋风中不必惋惜白发的增多。整首诗情感真挚,优美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友谊、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年登眺与君同:回忆过去与友人一同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亲密的友谊。
- 万丈挥毫洒碧峰:描绘了在青峰之上挥笔作画的豪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追求。
- 佳节偶为应内热:在重阳佳节,因内心的热情而写诗,表现了诗人的创作冲动。
- 新篇连惠觉情浓:新诗的灵感与情感交融,表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思念。
- 名山到处多遗事:提到名山中的历史故事,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敬意。
- 蜡屐何人识旧踪:问及过去的足迹,反映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野菊未枯重九在:重阳节时野菊依然盛开,象征生命力与希望。
- 秋风休惜鬓双蓬:不必惋惜白发,传达了对生命的豁达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挥毫洒碧峰”来比喻创作的豪情。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对仗,如“佳节偶为应内热”与“新篇连惠觉情浓”。
- 象征:野菊象征着生命的坚持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谊的珍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积极态度。通过重阳节的背景,诗人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登高:象征着追求理想与远大志向。
- 碧峰:代表自然之美,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 重阳节:象征团聚与怀念的节日。
- 野菊:象征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 蜡屐:代表着记忆与过往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昔年登眺与君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友谊的怀念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时间的无奈
- 重阳节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忘却过去
- B. 怀念与团聚
- C. 追求理想
- “秋风休惜鬓双蓬”的意思是?
- A. 感叹时光流逝
- B. 不必惋惜白发
- C. 享受秋日的清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均描绘自然,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但《九日不及登高抚景缺然诗寄同社 其二》更侧重于友谊与对往昔的追忆,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孤独与宁静的心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区越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重阳节文化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