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前题 和无住韵》

时间: 2025-01-25 23:21:14

记得秦淮歌舞日,万家同赏秋英。

无端胡马变江声。

繁华成底事,空见月孤明。

世事兴衰今更古,疾光如电奚惊。

新来两鬓斗霜晴。

一帆来又去,独自听寒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记得秦淮歌舞日,万家同赏秋英。
无端胡马变江声。繁华成底事,空见月孤明。
世事兴衰今更古,疾光如电奚惊。
新来两鬓斗霜晴。一帆来又去,独自听寒更。

白话文翻译:

我记得在秦淮河畔的歌舞盛宴,成千上万的人一同欣赏秋天的菊花。
无缘无故,胡马的嘶鸣掺杂着江水的声音。繁华的景象究竟有什么意义,只留下孤月一轮明亮。
世事的兴衰变化,今古如同闪电般迅速,何必惊讶呢?
如今我两鬓已染白霜,独自一帆来去,听着寒夜里的更鼓声。

注释:

  • 秦淮:指南京的秦淮河,历史上是著名的歌舞之地。
  • 秋英:秋天的菊花,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胡马:指外族的马,这里暗指异乡之物,带来不同的声音。
  • 繁华成底事:繁华的盛景究竟有什么意义。
  • 寒更:指夜里的更鼓,象征着孤独和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江南水乡的风光和人情,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回忆往昔的繁华,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临江仙》通过生动的描绘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开篇回忆秦淮河的歌舞盛会,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然而随即转入对“无端胡马变江声”的感慨,暗示着外部世界的变迁与自身的孤独。繁华过后,留下的只有孤月和对世事兴衰的无奈思索,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力。最后,诗人自述两鬓已霜,独自的漂泊更显得孤独,只有寒更的声音伴随,直击人心。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时光的感悟,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索,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记得秦淮歌舞日:回忆起那热闹的日子,诗人通过“记得”引出往昔的美好时光。
  2. 万家同赏秋英:成千上万的人聚在一起,共同欣赏秋天的菊花,象征着共赏美好瞬间的团结。
  3. 无端胡马变江声:胡马的声音突然出现,与江水的声音交织,暗示着外部世界的干扰与变化。
  4. 繁华成底事:质疑繁华景象的意义,表现出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与困惑。
  5. 空见月孤明:只剩下孤月明亮,象征着孤独与无奈。
  6. 世事兴衰今更古:世事的变化如同古今的交替,表现出时间的无情与快速流逝。
  7. 疾光如电奚惊:比喻世事的变迁如同电光般迅速,何必再对此感到惊讶。
  8. 新来两鬓斗霜晴:诗人自述年华已逝,染白了鬓发,反映出个人的老去。
  9. 一帆来又去:形容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10. 独自听寒更:最终落入孤独的境地,夜深人静,只有更鼓声相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疾光如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飞逝。
  • 对仗:如“万家同赏秋英”与“无端胡马变江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繁华与孤月进行了人性化的描绘,使情感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孤独的反思,深刻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淮:象征江南的繁华与文化。
  • 秋英:象征美好与团圆。
  • 胡马:暗示外部的干扰与变化。
  • 孤月:象征孤独与清冷。
  • 寒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秦淮”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南京
    • C. 杭州
  2.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A. 胡马
    • B. 孤月
    • C. 秋英
  3. “一帆来又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 A. 快乐
    • B. 漂泊与无常
    • C. 团聚

答案:

  1. B. 南京
  2. B. 孤月
  3. B. 漂泊与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姚华的《临江仙》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和对美好过往的怀念,然而姚华更多地关注于世事的变迁,李白则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