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围山色青无赭。
千林万树遮平野。
联步上高台。
苍然暮色来。
夕阳凝作血。
凭吊肠偏热。
阶级斗争强。
成仁土亦香。
白话文翻译:
四周的山色青翠,没有一点赭色。
千林万树掩映着平坦的田野。
我们携手上高台,
苍茫的暮色渐渐降临。
夕阳的余晖如鲜血般凝固。
凭吊之时心中难免激动。
阶级斗争依然激烈,
成仁之土也散发着芬芳。
注释:
- 赭:一种土色,红棕色,常用于形容山色。
- 联步:携手并肩,一起走。
- 苍然:形容颜色或景物的苍茫,暗淡。
- 凭吊:凭栏眺望,或指缅怀追念。
- 肠偏热:形容内心情感激烈,难以平静。
- 阶级斗争:指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成仁土:指为仁义事业而付出的土地或牺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末期,正值社会动荡,阶级斗争激烈。诗人在这种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减兰 其六》展现了一幅苍翠的山水画卷,带给读者一种宁静与激烈交织的情感。诗的开头描绘了四周青山的壮丽景色,展现自然之美,接着用“千林万树遮平野”描绘出浓密的森林,象征着生机与蓬勃。然而,随着“联步上高台”的出现,诗人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探索与追求,渴望更高远的目标。
随着“苍然暮色来”,诗的情绪逐渐转向沉重,暮色的降临象征着社会的黑暗与压抑。此时,夕阳的余晖被比喻为“血”,不仅传达出一种痛苦、牺牲的感觉,也显露出对未来的忧虑。诗人通过“凭吊肠偏热”,揭示出内心的激荡与对历史的思考,阶级斗争的描绘则展现了社会的紧张与矛盾。
最后一句“成仁土亦香”则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尽管斗争激烈,诗人依然相信为仁义而战的土地会散发出芬芳。这种信念让整首诗在悲怆中透出一丝希望,激励人们继续前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周围山色的青翠,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 第二句强调森林的繁茂,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 第三句引入行动,表达出对理想的追求。
- 第四句的“苍然暮色”增加了诗的深度,暗示潜在的危机。
- 第五句通过比喻提升情感的强度,夕阳的余晖寓意着牺牲。
- 第六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反映出他对历史的思考。
- 第七句直接提到阶级斗争,展现社会的紧张局势。
- 第八句则总结出对理想的追求,带有激励的意味。
-
修辞手法:
- 比喻:“夕阳凝作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痛苦与牺牲。
- 对仗:“千林万树遮平野”展示了诗的对称美。
- 拟人:通过“夕阳”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出在自然美的映衬下,社会现实的严峻与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传递出一种在压迫中仍不失希望的精神。
意象分析:
- 山色: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生命力。
- 千林万树:生命的繁荣,象征着希望与活力。
- 暮色: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动荡。
- 夕阳: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消逝。
- 阶级斗争:反映社会矛盾与冲突。
- 成仁土:象征着理想与牺牲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夕阳凝作血”这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
诗歌中提到的“阶级斗争”主要反映了什么?
A. 自然之美
B. 社会矛盾
C. 个人情感 -
“成仁土亦香”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信念?
A. 对未来的绝望
B. 为仁义而战的价值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中描绘的战乱与汪东的社会斗争有相似之处,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的悲痛与国破家亡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则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汪东的沉重基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现代诗歌:从清末到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