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桥》

时间: 2024-10-18 14:11:43

杖策郊坰外,长桥卧远村。

品题三字重,名姓百年存。

地岂刘缠国,田非邓艾屯。

画川风景异,流水断柴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杖策郊坰外,长桥卧远村。
品题三字重,名姓百年存。
地岂刘缠国,田非邓艾屯。
画川风景异,流水断柴门。

白话文翻译:

在郊外拄着拐杖,长长的桥横卧在遥远的村庄。
品味着这三字的深刻含义,名字和姓氏在百年间得以传存。
这片土地难道真是刘备的国土?田地又非是邓艾的屯垦之地。
画卷中的风景各有不同,溪水流淌断了柴门。

注释:

  • 杖策:拄着拐杖,表示年长者或旅途艰辛。
  • 郊坰外:指的是郊野的荒地,远离城市。
  • 长桥:指一座横跨水面的长桥,象征连接与通达。
  • 品题:品味和题写,强调诗的深意。
  • 百年存:意味着名字和声誉能够传承百年之久。
  • 刘缠国:指刘备的国土,暗指三国历史。
  • 邓艾屯:指邓艾所占的田地,强调土地的归属与历史。
  • 画川:指画中的山水,寓意风景的美丽。
  • 柴门:是指家门,象征平凡的生活。

典故解析:

  • 刘备与邓艾: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邓艾是蜀汉末年的名将,两者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领土观念。
  • 百年传名:强调了人名和事迹的流传,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宝树,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意识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风格平和而含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对乡村风景的热爱。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过往的感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智者桥》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以“杖策郊坰外”引入,设定了一个静谧的田园风景,给人以安静的感受。长桥的描绘,既是对物理空间的描写,也是对人生旅途的隐喻,象征着人生的连接与分离。

接下来的“品题三字重”,则引发了对名字和姓氏的思考,表达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历史的厚重感在“地岂刘缠国,田非邓艾屯”中进一步加强,诗人以历史人物为引,反思土地的归属与历史的变迁,似乎在探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最后的“画川风景异,流水断柴门”,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在暗示生活的琐碎与无常。流水与柴门的意象,传达了对日常生活的珍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过往的缅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杖策郊坰外:引入场景,描绘一位年长者在荒野中的悠然状态。
  2. 长桥卧远村:长桥连接着远方的村庄,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品题三字重:品味名字的分量,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4. 名姓百年存:名字和姓氏能够流传百年,反映人和事的历史价值。
  5. 地岂刘缠国:质疑土地的归属,隐喻历史的复杂与多变。
  6. 田非邓艾屯:再次提到历史人物,表明对历史的尊重与思考。
  7. 画川风景异:画中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展现了多样性。
  8. 流水断柴门:流水象征时间流逝,柴门则是生活的象征,表达生活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长桥比喻人生的旅途,流动的水象征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名姓百年存”和“田非邓艾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柴门象征家庭与安宁,流水代表时间的流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历史传承的尊重。它在美丽的风景中交织着历史的深邃,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与自然规律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策:象征智慧与经验。
  • 长桥:连接人与自然,象征人生的旅程。
  • 村庄:代表乡村的宁静与安逸。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短暂。
  • 柴门:代表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日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杖策”指的是什么?

    • A. 拄杖的老人
    • B. 一种武器
    • C. 一种植物
  2. “名姓百年存”表达了什么?

    • A. 对名声的重视
    • B. 对食物的期待
    • C. 对历史的无所谓
  3. “流水断柴门”中的“流水”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时间的流逝
    • C. 生命的开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对比《智者桥》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智者桥》更注重历史的反思,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