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潘臞斋客安书院》

时间: 2025-01-27 03:57:24

屋上即青山,柴扉镇日嵌。

烟霞三径足,天地一身闲。

归去词堪和,间居赋右删。

箪瓢差自乐,高视眇尘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潘臞斋客安书院
作者: 陈深 〔宋代〕

屋上即青山,柴扉镇日嵌。
烟霞三径足,天地一身闲。
归去词堪和,间居赋右删。
箪瓢差自乐,高视眇尘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居生活。屋顶上就是青山,柴门整天紧闭。山间的烟雾和霞光使得三条小径更加迷人,天地之间我感到无比悠闲。归家后写词正好可以和你交流,偶尔居住的时候再写些诗文。手中拿着简单的筐和瓢,我自得其乐,远远地看着尘世的纷扰。

注释:

  • 屋上即青山:指屋子的位置就在青山脚下,青山环绕。
  • 柴扉镇日嵌:柴门整日关闭,象征着宁静和闲适。
  • 烟霞三径足:烟雾和霞光映衬下的小径,表示这里风景优美。
  • 天地一身闲:天地之间,我感到身心愉悦、悠闲自在。
  • 归去词堪和:回到家后,可以写诗与朋友交流。
  • 间居赋右删:在偶尔的居住中,写一些诗文,进行修改。
  • 箪瓢差自乐:用简单的筐和瓢,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 高视眇尘环:高高在上,俯视世俗的纷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深,字仲明,号少山,宋代诗人,以情景交融、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陈深隐居在潘臞斋的时候,反映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泊心态。生活在清幽的环境中,使他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独处的宁静。

诗歌鉴赏:

《题潘臞斋客安书院》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与个人心境的和谐,传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首句“屋上即青山”,简洁却生动地勾勒出居所的优美自然环境;接下来的“柴扉镇日嵌”则进一步强化了隐居的宁静与安详。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精妙,从青山、柴门,到烟霞和小径,都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诗中“归去词堪和,间居赋右删”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情,通过写作与友人交流思想,表现了他在隐居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对文化的追求。而最后两句“箪瓢差自乐,高视眇尘环”更是将隐士的洒脱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虽然生活简朴,却能在高处俯瞰尘世,心中自有乐趣。

整首诗给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感觉,展现了诗人逃离喧嚣、追求自然的理想,传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屋上即青山:从屋子看去,青山就在眼前,强调自然环境的亲密。
  2. 柴扉镇日嵌:柴门整日紧闭,暗示隐居生活的安静和幽闭。
  3. 烟霞三径足:山间的烟雾和霞光,三条小径的美丽,传达出自然的灵动。
  4. 天地一身闲: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感到悠闲自在,心灵的宁静。
  5. 归去词堪和:回到家中,可以写诗与朋友共享。
  6. 间居赋右删:偶尔的居住中,写下诗作,进行修正。
  7. 箪瓢差自乐:手持简单的筐和瓢,享受简单的快乐。
  8. 高视眇尘环:从高处俯视,世俗的烦恼变得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屋上即青山”,将屋子与青山相提并论,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
  • 对仗:如“归去词堪和,间居赋右删”,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青山、柴门、烟霞等意象,展现出隐居生活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简朴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与满足。诗中隐含着对世俗的超脱,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代表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
  • 柴扉:象征隐居生活的简单与安宁。
  • 烟霞:代表自然的神秘与灵动,渲染了山水的美丽。
  • 箪瓢: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屋上即青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生活的繁忙
    • B. 对自然的亲近
    • C. 对友人的思念
  2. “箪瓢差自乐”中的“箪”、“瓢”分别象征什么意思?

    • A. 富贵
    • B. 简朴生活
    • C. 忧愁
  3. 诗人隐居生活中最看重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陪伴
    • B. 自然的宁静
    • C. 物质的享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题潘臞斋客安书院》都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但前者更强调秋天的宁静与自然的色彩,而后者则侧重于清幽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的闲适。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宋代诗人传记》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