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巢鸾凤 咏烛》

时间: 2025-01-26 02:27:57

暝色初临。

正金荷灼灼,凤胫沈沈。

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

馋脂注得十分深。

光翻金粟,影动琼林。

春檠上,看带笑、花开似锦。

瘦沈。

踌躇甚。

曾记华堂,半灭情难禁。

金钥传时,玉堂㸐处,对对红酥翠沁。

莲灯缓导上元游,兰膏浓挽平康饮。

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寝。

意思解释

换巢鸾凤 咏烛

原文展示:

暝色初临。正金荷灼灼,凤胫沈沈。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馋脂注得十分深。光翻金粟,影动琼林。春檠上,看带笑花开似锦。瘦沈。踌躇甚。曾记华堂,半灭情难禁。金钥传时,玉堂㸐处,对对红酥翠沁。莲灯缓导上元游,兰膏浓挽平康饮。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寝。

白话文翻译:

夜色渐渐降临。金色的蜡烛正闪耀着光辉,像凤凰的腿般沉重。烧尽的蜡烛终会流下泪水,剪断了的蜡烛又岂是无心所为?那浓厚的蜡脂注入得极为深厚,烛光摇曳如金色的谷粒,影子在琼林中摇动。春天的烛光下,仿佛看到了盛开的花朵如锦绣一般,显得清瘦而又沉重。徘徊不前,曾几何时在华美的殿堂中,半熄的烛光让人难以禁受情感的牵绊。金钥匙传递着情意,玉堂深处,映衬着一对对红酥翠沁。莲灯缓缓引导着上元的游乐,兰膏浓厚地引人品饮。如今的红蜡烛,照亮的却是孤独的寝室。

注释:

  • 暝色:指夜色或黄昏时分的颜色。
  • 金荷:金色的蜡烛。
  • 凤胫:比喻蜡烛的细长部分。
  • 馋脂:指烛油,形容其丰厚。
  • 春檠:春天的烛光。
  • 华堂:华丽的殿堂,象征奢华的生活。
  • 绛蜡:指红色的蜡烛,象征温暖和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清代诗人,以词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人情、风景等,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时代背景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纠葛,使得诗歌充满了对光阴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换巢鸾凤 咏烛》通过烛光的变化,象征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流转。开头的“暝色初临”,便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稍显忧伤的氛围。蜡烛的光芒既是生活的象征,也是情感的寄托,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的燃尽仿佛预示着情感的消逝。诗中“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表达了对感情的苦涩与无奈,似乎在叹息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难以维系。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利用丰富的意象,比如“金荷灼灼”、“影动琼林”,让人感受到烛光的温暖和美好。然而,转瞬即逝的美丽让人更加感到惆怅。“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寝”一句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烛光虽能照亮空间,却无法驱散内心的孤寂,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孤独生活的感慨,呈现出一种古典诗词特有的哀婉之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暝色初临”:夜色降临,暗示时间的流逝。
    • “金荷灼灼,凤胫沈沈”:蜡烛光芒闪耀,似乎象征着美好而又沉重的情感。
    • “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象征着情感的消逝和无奈。
    • “光翻金粟,影动琼林”:烛光的摇曳带来灵动的美感。
    • “春檠上,看带笑花开似锦”:春天的美好与烛光下的欢乐。
    • “曾记华堂,半灭情难禁”:回忆往昔的美好与情感的纠缠。
    • “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寝”:孤独的现实,与蜡烛的光辉形成对比。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比作凤凰的腿,形象生动。
    • 拟人:蜡烛的光与影仿佛有了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围绕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迁,表现出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对孤独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烛光:象征着温暖与希望,也代表着短暂与消逝。
  • 金荷:烛光的美丽,象征生活中的美好。
  • 孤寝:象征孤独与失落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荷”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
    • B. 烛光
    • C. 花朵
    • D. 夜色
    • 答案:B
  2. “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幸福
    • B. 孤独
    • C. 快乐
    • D. 兴奋
    • 答案:B
  3. “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中的“泪”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希望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加侧重于女性的柔情与对爱情的眷恋。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表现出对爱情的决绝与痛苦,也与陈维崧的孤独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3.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