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见田家蚕麦已成慨然有感》

时间: 2025-01-27 03:32:51

谁谓田家苦,田家乐有时。

车鸣缫白茧,麦熟啭黄鹂。

田家此乐几人知,幸独知之未许归。

逢时得宠已逾分,报国无能徒尔为。

收取玉堂挥翰手,却寻南亩把锄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郊见田家蚕麦已成慨然有感
作者:欧阳修

谁谓田家苦,田家乐有时。
车鸣缫白茧,麦熟啭黄鹂。
田家此乐几人知,幸独知之未许归。
逢时得宠已逾分,报国无能徒尔为。
收取玉堂挥翰手,却寻南亩把锄犁。


白话文翻译

谁说农家的生活苦呢?其实农家在某些时候也是很快乐的。
车轮声响,纺织着白色的蚕茧,麦子成熟时黄鹂鸟在欢唱。
这种农家的乐趣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呢?幸好我独知这乐趣,但又不能回去享受。
当今时运好到超乎寻常,但我却无能为力,无法报效国家。
我从玉堂中挥笔而出,却又想要回到田园去耕作。


注释

  • 田家苦:指农民的生活艰辛。
  • 田家乐:指农民在丰收时的快乐。
  • 缫白茧:缫是指将蚕茧处理成丝,白茧即指优质的蚕茧。
  • 麦熟:指麦子成熟的季节。
  • 啭黄鹂:黄鹂鸟在鸣叫,象征着丰收的快乐。
  • 逢时得宠:指当今得志,时运亨通。
  • 报国无能:感慨自己无能为力,难以为国家贡献力量。
  • 南亩:指南方的田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和诗词闻名,倡导“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常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农田丰收之际,诗人出游郊外,见到田家忙碌而快乐的景象,感慨良多。面对繁忙的生活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奈。


诗歌鉴赏

《出郊见田家蚕麦已成慨然有感》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展现了农家丰收时的快乐与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谁谓田家苦”引入,立刻反驳了对农民生活的偏见,并指出在特定的时节,农家生活也可以是欢乐的。接着,诗人通过“车鸣缫白茧,麦熟啭黄鹂”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丰收的场面,车轮的声音与鸟鸣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为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这种田园乐趣的独知却不能享受的无奈,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最后两句“逢时得宠已逾分,报国无能徒尔为”则是对自己仕途的反思,尽管身处权贵之中,却感到无法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失落。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既表现了农民的幸福生活,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谓田家苦:反问句,质疑人们对农民生活的偏见。
  2. 田家乐有时:指出农家在丰收时节是快乐的。
  3. 车鸣缫白茧:描绘了农忙的景象,车鸣声与蚕茧加工的场景。
  4. 麦熟啭黄鹂:描写麦子成熟,黄鹂在鸣唱,传达丰收的喜悦。
  5. 田家此乐几人知:感慨这种乐趣只有少数人懂。
  6. 幸独知之未许归:虽知乐趣却不能回归田园。
  7. 逢时得宠已逾分:感慨自己在权贵之中,地位过于优越。
  8. 报国无能徒尔为:对国家贡献无能为力的叹息。
  9. 收取玉堂挥翰手:从繁华的生活中解脱,回归田园的愿望。
  10. 却寻南亩把锄犁:重返田间,重新开始耕作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农家生活的快乐与诗人内心的无奈形成对比。
  • 拟人:通过黄鹂鸟的鸣叫,赋予自然以生命。
  • 反问:引导读者思考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农家生活的赞美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对社会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家:象征着朴实与宁静的生活。
  • 白茧:象征着丰收的成果和劳动的喜悦。
  • 黄鹂: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 锄犁:象征着耕作与回归自然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车鸣缫白茧”指的是什么? A. 田间的快乐
    B. 车轮声与蚕茧的加工
    C. 黄鹂鸟的鸣叫

  2. 诗人对农家的乐趣感到: A. 快乐
    B. 无奈
    C. 忽视

  3. “逢时得宠已逾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现状的满意
    B. 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失落
    C.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田园乐》:同样描绘田园生活乐趣的作品。
  • 《农家小景》:反映农民日常生活的诗作。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

  • 共同点: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 不同点:欧阳修更多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陶渊明则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田园世界。

参考资料

  • 《欧阳修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