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时间: 2025-02-04 15:32:34

把酒花前欲问伊。

忍嫌金盏负春时。

红艳不能旬日看。

宜算。

须知开谢只相随。

蝶去蝶来犹解恋。

难见。

回头还是度年期。

莫候饮阑花已尽。

方信。

无人堪与补残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把酒花前欲问伊。
忍嫌金盏负春时。
红艳不能旬日看。
宜算。须知开谢只相随。
蝶去蝶来犹解恋。
难见。回头还是度年期。
莫候饮阑花已尽。
方信。无人堪与补残枝。

白话文翻译:

在花前举杯想要询问她,却又忍不住嫌弃这金杯辜负了春天的时光。
鲜艳的花朵无法长久地盛开,应该算清楚,花开花谢总是相伴而生。
蝴蝶来去分明,依旧能理解那份情意,然而难以再见,回头看时却仍是度过了一年。
莫要等到酒饮尽,花也已凋谢,才相信无人能来修补这残缺的枝头。

注释:

  • 金盏:指金色的酒杯,象征着美好的饮酒时光。
  • 红艳:盛开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开谢:指花的开放与凋谢,象征生命的循环。
  • :蝴蝶,象征着自由与爱情的追逐。
  • 饮阑:饮酒结束,象征着欢乐时光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和诗词闻名,其诗词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定风波》写于欧阳修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春光易逝的感慨。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诗歌鉴赏:

《定风波》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春花和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叹。开头一句“把酒花前欲问伊”,在轻松的饮酒场景中,透露出一种想要追问的情感,然而随即又忍不住嫌弃“金盏负春时”,表现出对于短暂美好的无奈与惋惜。诗中的“红艳不能旬日看”,直指花开花谢的规律,反映出春光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

而后“蝶去蝶来犹解恋”,尽管蝴蝶的飞舞象征着情感的流动,诗人却感叹“难见”,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交织在一起。最后两句“莫候饮阑花已尽”,更是警示人们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把酒花前欲问伊:在花前举杯,想向她询问。
  • 忍嫌金盏负春时:但又不忍心责怪金杯辜负了春天。
  • 红艳不能旬日看:鲜艳的花朵无法久留,不能看上十天。
  • 宜算。须知开谢只相随:应该算清楚,花开花谢总是相伴。
  • 蝶去蝶来犹解恋:蝴蝶来去,依旧能理解那份情意。
  • 难见。回头还是度年期:难以再见,回头看时已度过了一年。
  • 莫候饮阑花已尽:不要等到酒饮尽,花也已凋谢。
  • 方信。无人堪与补残枝:才相信无人能来补救这残缺的枝条。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盏”比喻饮酒的时光,用“花”比喻生命的短暂。
  • 拟人:花的开谢、蝴蝶的来去都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蝶去蝶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短暂生命和美好时光的感叹,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青春与美好,代表珍贵的瞬间。
  • :寓意欢愉与享受,象征人生的乐趣。
  • :象征爱情与自由,表现情感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定风波》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欧阳修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金盏”指的是什么?
    A. 酒杯
    B. 花朵
    C. 诗句
    D. 月亮

  3. 诗中“莫候饮阑花已尽”的意思是什么?
    A. 不要等到酒喝完,花才凋谢。
    B. 不要等到花谢了,才喝酒。
    C. 不要等到花开时,才喝酒。
    D. 不要等到饮酒结束,花才开。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 by 苏轼
  • 《浣溪沙》 by 李清照

诗词对比
比较欧阳修的《定风波》和苏轼的《临江仙》,两者都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欧阳修更侧重于对花与酒的感悟,而苏轼则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欧阳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