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天麟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29:53

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

句中池有草,子外目俱蒿。

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李天麟二首
杨万里

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
句中池有草,子外目俱蒿。
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

白话文翻译:

要想学好诗歌,必须要透彻理解,写作时要随心所欲,表现出孤高的气质。
传承的诗歌技巧,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眼前的山丘在浩瀚天地中不过是一毛之微。
诗句中池塘里有青草,眼前的景象却都显得荒凉。
可口的美味又何尝像,霜冻后蟹肉略显粗糙。

注释:

  • 透脱:通透、清晰。
  • 信手:随手、随意。
  • 衣钵:指传承的技艺或知识,通常形容师徒之间的关系。
  • 丘山:指山丘,意为自然界中的微小部分。
  • :指一种草,常用于形容荒草丛生的景象。
  • 可口:指味道美好的食物。
  • 霜螯:指秋冬季节捕获的螃蟹,味道可能不如新鲜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世推崇。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杨万里在诗中表达对诗歌创作的个人理解,强调诗歌应以自然为本,追求真实的情感与思想。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和李天麟二首》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与追求。首句“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不仅表明了他对诗歌的理性认识,也传达出一种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精神。在他看来,诗歌的创作不仅仅依赖于技艺的传承,更需要对自然和内心的真切感受。

接下来的“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则通过对比,强调了传承与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诗歌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这里的“丘山”意象不仅指自然景观,也象征着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无奈,使人反思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的草与蒿的对比,进一步描绘出一种荒凉的意境,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受。而最后一句“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则通过细腻的比喻,描绘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失落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展示了杨万里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学诗须透脱”:学习诗歌需要理解其深意。
  • “信手自孤高”:写作时应随心所欲,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 “衣钵无千古”:传承的技艺没有永恒的标准。
  • “丘山只一毛”:自然的伟大与个人的渺小。
  • “句中池有草”:诗句中虽有生机,但整体却显得荒凉。
  • “子外目俱蒿”:眼前的景象显得无趣。
  • “可口端何似”:美味的食物又怎么比得上更深的内涵?
  • “霜螯略带糟”:秋冬的食物失去了新鲜的味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丘山只一毛”,通过比喻突出人类的渺小。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提升了诗歌的韵律美。
  • 意象:通过“草”、“蒿”等意象描绘自然景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强调个体的追求与传承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与生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象征荒凉与无趣。
  • 丘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霜螯:象征美好事物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认为学诗应该怎样?

    • A. 追求技巧
    • B. 理解深意
    • C. 模仿他人
    • D. 随意写作
  2. 诗中“丘山只一毛”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人类的渺小
    • C. 山丘的美丽
    • D. 技艺的传承
  3. “霜螯略带糟”是指:

    • A. 螃蟹的新鲜
    • B. 螃蟹的粗糙
    • C. 螃蟹的美味
    • D. 螃蟹的失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反映人生感慨与自然景观,但更加沉重与悲凉。
  • 李白《将进酒》:表现出对生活的豪放与洒脱,与杨万里对诗歌的自由理解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概论》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