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憩筠庵》
时间: 2025-01-27 03:12: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午憩筠庵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筠庵偶坐处,适当树阙间。
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
清风隔江来,宛转入松关。
翠蕉自摇扇,白羽得暂闲。
可怜三竹床,睡遍复循环。
秋暑自秋暑,山寒自山寒。
小吟聊适意,美恶不必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筠庵(竹庵)中闲坐的情景,正好处于树木的间隙。远处的山我看不见,而我却能看到那些山。清风从江面吹来,轻柔地穿过松树的缝隙。翠绿的蕉叶摇动着,像是在扇风,白色的羽毛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闲适。可怜的是那三张竹床,睡过之后又循环使用。秋天的炎热依旧是秋天的炎热,山里的寒冷也仍然是山里的寒冷。偶尔小声吟唱,聊以自适,好的坏的都不必去删去。
注释:
- 筠庵:竹子制成的庵舍,象征清幽的环境。
- 阙:树木的缝隙。
- 宛转:形容清风的柔和和曲折。
- 翠蕉:绿色的蕉叶,象征自然之美。
- 三竹床:竹制的床铺,代表简单朴素的生活。
- 小吟:轻声吟唱,表达心情的舒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以自然、清新著称,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描绘山水、田园的诗篇,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在此环境中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午憩筠庵》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筠庵中闲坐的恬淡生活。诗的开篇“筠庵偶坐处,适当树阙间”,便设置了一个幽静的环境,描绘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接下来的“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则流露出一种自我超脱的境界,诗人不仅在身体上与自然相隔,更在心灵深处寻求一种内在的宁静。
诗中“清风隔江来,宛转入松关”表现了自然界的细腻与柔和,清风轻轻穿过,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接下来的“翠蕉自摇扇,白羽得暂闲”,则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竹床的描写,既是对生活朴素的认可,也隐含着对日复一日生活的感慨。
最后几句“秋暑自秋暑,山寒自山寒”,显示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接受与理解,而“小吟聊适意,美恶不必删”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随性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筠庵偶坐处,适当树阙间。
描述诗人坐在竹庵中,正好处于树木的间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
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
表示诗人与远处的山之间的关系,强调一种自我超脱的视角。 -
清风隔江来,宛转入松关。
描绘了清风从江面轻柔地吹来,穿过松树的细缝,给人一种舒适感。 -
翠蕉自摇扇,白羽得暂闲。
拟人化的描写,蕉叶像扇子一样摇动,白羽象征轻松自在的状态。 -
可怜三竹床,睡遍复循环。
对竹床的描写,既展现生活的简单,也隐喻着日常的单调。 -
秋暑自秋暑,山寒自山寒。
接受自然的变化,强调季节的轮回与生活的常态。 -
小吟聊适意,美恶不必删。
表达一种随性的人生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翠蕉自摇扇”,赋予自然物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秋暑自秋暑,山寒自山寒”,形成和谐的语言节奏。
- 比喻:清风与松树的描写,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筠庵:象征清幽的生活空间。
- 远山:代表自然的辽阔与人心的遐想。
- 清风: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 翠蕉: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三竹床: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
- 小吟:代表心灵的抒发与自我陶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超然的关系? A. 筠庵偶坐处
B. 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
C. 清风隔江来
D. 小吟聊适意 -
诗中“翠蕉自摇扇”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忧虑重重
B. 追求奢华
C. 遇事随性
D. 追求完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自然,但侧重于忧国忧民的情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诗人心境。
- 《山居秋暝》: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宁静,与杨万里诗中相似的生活态度相呼应,但风格更加沉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