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其二 寿包天笑八十》

时间: 2025-01-27 04:04:38

江山未老。

人寿天应笑。

空谷幽兰名著早。

信美文章争道。

十年南国行吟。

一房花木深深。

衫袖微尘亲浣,期颐自有禅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其二 寿包天笑八十
作者:吴湖帆

江山未老。人寿天应笑。
空谷幽兰名著早。
信美文章争道。
十年南国行吟。
一房花木深深。
衫袖微尘亲浣,
期颐自有禅心。


白话文翻译:

这片江山依然年轻,人寿天应当欢笑。
空谷中的幽兰早已声名显赫。
美好的文章使人争相传颂。
十年来我在南国吟唱,
一处房舍深藏着花木。
衣袖上微微的尘土亲自洗涤,
到了百岁,自有一种禅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山未老:指国家和自然的美景依然如旧,象征活力。
  • 人寿天应笑:人长寿,天也应当欢笑,表达对长寿的庆祝。
  • 空谷幽兰:幽静的山谷中的兰花,象征珍贵和隐逸之美。
  • 信美文章争道:美好的文章让人争相传颂,强调文学的价值。
  • 期颐:指到达百岁,形容长寿。

典故解析:

  • 幽兰:兰花在古代被视为高雅的象征,常用来比喻高洁的人。
  • 期颐:出自《礼记》,是古人对长寿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1968),字子贞,号澄庵,江苏无锡人。吴湖帆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诗人,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见长,作品风格独特,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吴湖帆八十寿辰之际,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和对文学的热爱,反映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长寿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 其二 寿包天笑八十》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开篇以“江山未老”引入,既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表明尽管岁月流逝,但生命的意义依旧存在。接着,“人寿天应笑”不仅是对长寿的庆祝,更是一种生命的欢愉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空谷幽兰名著早”则运用典雅的意象,将诗人与兰花相提并论,表明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与成就。“信美文章争道”进一步强调了文学的力量,传递出他对创作的热爱和对文人情谊的珍视。整首诗通过“十年南国行吟”的经历,展现了他对南方风光的眷恋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一房花木深深”描绘了诗人静谧的生活环境,带有一丝隐逸的气息。

最后两句“衫袖微尘亲浣,期颐自有禅心”,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提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通过洗净衣袖的细节,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领悟。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吴湖帆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山未老:国家的河山依旧美丽生机,暗示诗人的长寿和健康。
  2. 人寿天应笑:人活得长久,天地也应感到高兴,表达了对长寿的赞美。
  3. 空谷幽兰名著早:在寂静的山谷中,幽兰早已成名,象征高洁的品德。
  4. 信美文章争道:美丽的文章让人们争相传颂,强调文学的力量。
  5. 十年南国行吟:十年来在南方吟诵,体现了诗人对南国的情感。
  6. 一房花木深深:居所深藏花木,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怀。
  7. 衫袖微尘亲浣:衣袖上有微尘,亲自洗涤,象征生活的朴实。
  8. 期颐自有禅心:到了百岁,心中自然有一种禅意,表达了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人与幽兰相提并论,强调其高洁的品格。
  • 对仗:如“衫袖微尘亲浣,期颐自有禅心”,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如“江山”、“幽兰”、“花木”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长寿的庆祝,对自然与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江山:象征着祖国的山河与历史的厚重。
  2. 幽兰:高雅、纯洁的象征,代表诗人的品格与追求。
  3. 花木:自然之美的体现,反映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
  4. 禅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象征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描绘
    • B. 对长寿的庆祝
    • C. 对爱情的抒发
  2. “空谷幽兰”比喻什么?

    • A. 美好的爱情
    • B. 高洁的品德
    • C. 自然的美丽
  3. “期颐”指的是多大的年龄?

    • A. 70岁
    • B. 80岁
    • C. 100岁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描绘爱情与流逝的时光。
  • 《登高》(王之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吴湖帆 vs. 李白:两位诗人都善于描绘自然与人生,但吴湖帆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哲学,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与奔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吴湖帆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