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

时间: 2025-04-29 01:39:40

浮云尽扫暖微霄,去鹭归鸿入望遥。

积雨才收平野阔,夕阳未卷大江豪。

近看飘絮如千叶,远见修眉若一毫。

不有危楼高百尺,也应无处可呼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云尽扫暖微霄,
去鹭归鸿入望遥。
积雨才收平野阔,
夕阳未卷大江豪。
近看飘絮如千叶,
远见修眉若一毫。
不有危楼高百尺,
也应无处可呼号。

白话文翻译:

浮云已经消散,温暖的阳光洒在天空,
白鹭飞去,鸿雁归来,进入遥远的视野。
刚刚停歇的雨水让平坦的田野显得宽阔,
夕阳未曾落下,江水也未曾停止豪放的奔流。
近看飘浮的柳絮如同千片叶子,
远看修长的山眉犹如一根细毫。
即使没有高达百尺的危楼,
此地也不应有任何呼号之声。

注释:

  1. 浮云:指天空中的云彩,象征变幻。
  2. 尽扫:完全扫除,形容天气晴朗。
  3. 微霄:微微的高空,指温暖的天气。
  4. 去鹭归鸿:白鹭飞走,鸿雁归来,展现了自然的迁徙。
  5. 积雨:指积聚的雨水,刚刚停歇。
  6. 平野阔:平坦的原野显得开阔。
  7. 夕阳未卷:夕阳尚未落下,江水在夕阳下显得豪放。
  8. 飘絮:柳絮飘扬的景象。
  9. 修眉:远处的山峰像细长的眉毛。
  10. 危楼高百尺:形容高楼大厦,再次强调视野的重要性。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体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寄托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远望》一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新明朗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浮云、白鹭、鸿雁、夕阳等元素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洒脱的心境。诗的开头以“浮云尽扫暖微霄”引入,给人以清新明亮的感觉,展现了天气的变化与自然的美好。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鸟类的迁徙,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仿佛在述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积雨才收平野阔”的描写,既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状态的反映,象征着雨后的豁然开朗。夕阳的描写则赋予了诗歌一种豪放的气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最后两句“不有危楼高百尺,也应无处可呼号”则是诗人的哲思,强调了无论身处何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浮云尽扫暖微霄:天气晴朗,浮云消散,象征未来的希望与光明。
  2. 去鹭归鸿入望遥:白鹭飞走,鸿雁归来,展现自然的迁徙与循环。
  3. 积雨才收平野阔:雨后,广阔的田野展现出新的生机。
  4. 夕阳未卷大江豪:夕阳未落,江水奔流,表现出一种壮丽的景象。
  5. 近看飘絮如千叶: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6. 远见修眉若一毫:形象的比喻,展示远处山峦的轮廓。
  7. 不有危楼高百尺:强调环境的影响,但与心灵自由无关。
  8. 也应无处可呼号:即使没有高楼,心中依然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飘絮如千叶”描绘了柳絮的轻盈。
  • 对仗:如“去鹭归鸿”对称,增强了音韵美感。
  • 意象:浮云、夕阳等意象传达了不同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心灵的自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变化与自由。
  • 白鹭、鸿雁:自然的生命,象征迁徙与生生不息。
  • 夕阳:象征希望与壮丽。
  • 柳絮:象征春天的温柔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浮云尽扫”意指什么?
    A. 天气晴朗
    B. 天气阴沉
    C. 天气多云

  2. “去鹭归鸿”中的“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夕阳
    C. 大江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心灵的追求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与陈普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孤独与沉思,而陈普则更多地表现出开阔与自由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宋词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