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阴》

时间: 2025-01-27 03:57:22

沈阴不散地埋忧,冷雨三旬苦未休。

幸不侵陵农事晚,已难消受旅人愁。

芦花湿处哀鸿泣,蕉炬炎时冻雀投。

却诧北风如虎怒,尽吹清泪落南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沈阴
程恩泽 〔清代〕

沈阴不散地埋忧,
冷雨三旬苦未休。
幸不侵陵农事晚,
已难消受旅人愁。
芦花湿处哀鸿泣,
蕉炬炎时冻雀投。
却诧北风如虎怒,
尽吹清泪落南州。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沉沉的阴云没有散去,心中的忧愁如同被埋藏在其中。
冷冷的雨下了整整三旬,令人苦不堪言。
幸好这场雨没有侵扰到农事的晚期,
但身在旅途的我却难以摆脱心中的愁苦。
湿漉漉的芦花旁,哀伤的鸿雁在哭泣,
炎热的蕉叶下,冻得发抖的小雀儿在寻找栖息之处。
我却惊讶北风怒吼如虎,
把我的清泪尽数吹落到南方的州郡。


注释:

字词注释:

  • 沈阴:深沉的阴云。
  • 不散:没有散去。
  • 三旬:指三十天,形容时间长。
  • :幸好,幸运。
  • 侵陵:侵扰、干扰。
  • 芦花:水边的芦苇花。
  • 哀鸿:指悲伤的鸿雁,常用来形容孤独和悲伤情绪。
  • 蕉炬:蕉树的果实,常用作灯光的比喻。
  • 冻雀:指受寒的小鸟。
  • 北风如虎怒:北风凶猛如同愤怒的老虎。

典故解析:
“哀鸿泣”常指思乡之情,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孤雁意象相呼应,展现出旅人的孤独感和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恩泽(约1670年-约1740年),字子振,号懋庵,清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而有情,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中农耕文化依旧是社会的主流,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对当时社会及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沈阴》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旅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沈阴不散地埋忧”就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阴云笼罩,象征着深重的忧愁。接着,作者通过“冷雨三旬”这一时间的延续,增强了情绪的压迫感,营造出一种无法逃避的沉重氛围。

诗中“幸不侵陵农事晚”一语,虽有一丝安慰,但随之而来的“已难消受旅人愁”则让人感受到农事与个人情绪的对比。接下来,芦花与哀鸿的意象交织在一起,表现出自然界的悲凉与旅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最后“北风如虎怒”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北风的猛烈和清泪的落下,象征着旅人无法自已的悲伤,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更深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愁苦,展现了程恩泽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性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沈阴不散地埋忧:阴云密布,心中忧愁难以散去。
  2. 冷雨三旬苦未休:持续的冷雨让人倍感苦楚。
  3. 幸不侵陵农事晚:好在这场雨没有影响到农事的最后阶段。
  4. 已难消受旅人愁:但作为旅人,心中的愁苦依旧难以释怀。
  5. 芦花湿处哀鸿泣:湿润的芦花旁,悲伤的鸿雁在哀鸣。
  6. 蕉炬炎时冻雀投:炎热的蕉树下,冻得发抖的小雀儿在栖息。
  7. 却诧北风如虎怒:我却惊讶于北风怒吼如同老虎。
  8. 尽吹清泪落南州:北风把我的泪水吹落到南方的州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北风比作“虎”,形象生动,增强了风的凶猛感。
  • 拟人:雨和风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自然对人的影响。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读起来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人在艰难境遇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暗含了对生命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沈阴:象征忧愁与困境。
  • 冷雨:代表艰难的生活状态。
  • 芦花与哀鸿:传达孤独和悲伤。
  • 北风:象征外界的压迫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旅人的孤独与忧愁
    C. 农事活动

  2. “北风如虎怒”中的“虎”用来比喻什么?
    A. 温暖
    B. 凶猛的风
    C. 孤独

  3. 诗中提到的“哀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悲伤的鸿雁
    C. 旅人的悲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秋夕》 杜牧

诗词对比:

  1.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孤独的旅行情感,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思与人生的哲理。
  2. 杜牧的《秋夕》则通过秋夜的冷清展现了个人情感的孤独,意象相似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与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