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詹伯尹周少隐见过置酒次伯尹韵》
时间: 2025-02-04 15:33: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雪不禁风,散作六花堕。
方庭截明玉,纯白不可唾。
枯肠索悭句,喁噞空白过。
同襟得二妙,敌我悉城破。
试酌扶龙钟,重觞念頔鬌。
西斋尚有毡,庶足供云卧。
壁间见三闾,推枕为赓些。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雪在风中无法抵挡,纷纷扬扬地像六瓣花瓣一样落下。
庭院中雪花如同明亮的玉石,洁白无瑕,令人不忍唾弃。
我空虚的肠胃渴望词句,喁喁而语却毫无实质。
同道中人得到了两种妙趣,敌我之间的较量尽皆破灭。
让我举杯敬酒,重重地饮下,回忆起那位才子。
西边的书斋里还有毛毡,足以供我在此安眠。
墙壁间看到那三闾的景象,推开枕头作诗续篇。
注释
- 六花:指雪花,形状如六瓣的花。
- 截明玉:指雪的洁白如同明亮的玉石。
- 喁噞:指说话声音低沉而细微。
- 同襟:指志同道合的人。
- 扶龙钟:可能指代年老体弱的朋友,或者是代指古代的酒器。
- 重觞:再举杯,表示畅饮。
- 三闾:古代的诗人屈原,有“墙壁间见三闾”的意象,表达对文化和历史的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是宋代的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常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个雪夜,作者与友人詹伯尹、周少隐相聚置酒,借雪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宋代士人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雪夜詹伯尹周少隐见过置酒次伯尹韵》是一首极具冬日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春雪的描绘,展现了友人聚会时的惬意与欢乐。首联“春雪不禁风,散作六花堕”,生动地展现了春雪在风中飘散的景象,给人一种轻盈、飘渺的感觉,仿佛能听到雪花轻轻落下的声音。接着“方庭截明玉,纯白不可唾”,通过对雪的形象化比喻,进一步强化了雪的洁白与美丽。
诗人在“枯肠索悭句”中流露出对创作的渴望与苦恼,表现出一种文人特有的孤独感。而“同襟得二妙,敌我悉城破”则表现出与友人交流中的乐趣和对诗意的追求,反映了士人之间的情谊与共同理想。
“试酌扶龙钟,重觞念頔鬌”中,诗人举杯畅饮,思念起古代的才子,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敬仰与对友谊的珍视。最后两句“西斋尚有毡,庶足供云卧”则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营造了一种温馨、安宁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谊、自然和文化的独特理解,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哲学,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雪不禁风:春天的雪在风中无法抵挡,描绘出雪花飘落的情景。
- 散作六花堕:雪花如同六瓣花般散落,形象生动而优美。
- 方庭截明玉:庭院中雪花洁白如玉,展现雪的纯净。
- 纯白不可唾:雪的美丽使人不忍轻易吐口水,突显其珍贵。
- 枯肠索悭句:诗人感到创作的苦闷,对词句的渴望。
- 喁噞空白过:说话声音低沉而空洞,表达了内心的失落。
- 同襟得二妙: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妙趣。
- 敌我悉城破:敌我之间的较量已成往事,表现出友谊的胜利。
- 试酌扶龙钟:举杯畅饮,或指年老的朋友。
- 重觞念頔鬌:再饮一杯,回忆起古代的才子。
- 西斋尚有毡:西边书斋还有毛毡,暗示生活的安逸。
- 庶足供云卧:足以让我在此安眠,表达一种放松的心态。
- 壁间见三闾:墙壁上看到屈原的画面,唤起对文化的追思。
- 推枕为赓些:推开枕头继续作诗,表现创作的热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比作明玉,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 对仗:如“同襟得二妙,敌我悉城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枯肠索悭句”,使情感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雪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文化的追求,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生活氛围,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情怀与风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雪: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带来生命的复苏。
- 明玉:象征纯洁与美好,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 酒杯:象征着友情与交流,强调聚会的欢乐。
- 三闾:象征文化的深厚与传承,引发对历史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花”指的是什么?
- A. 六瓣花
- B. 雪花
- C. 六种花
-
“重觞念頔鬌”中的“重觞”是什么意思?
- A. 重新举杯
- B. 重复饮酒
- C. 重新喝水
-
诗人对“同襟”的理解是什么?
- A. 朋友之间的竞争
- B. 志同道合的交流
- C. 与敌方的较量
答案
- B. 雪花
- A. 重新举杯
- B. 志同道合的交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展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的诗作,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人情。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友情与生活的热爱,但更为奔放与豪情。
- 杜甫的《春望》:虽同为描写自然景象,但更突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