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时间: 2025-01-26 07:22:39

筇枝探得梅开了。

青鞋渐踏江头草。

日日作东风。

海棠相次红。

离多良会少。

此计应须早。

莫待作行人。

却将愁送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陈三聘 〔宋代〕

筇枝探得梅开了。
青鞋渐踏江头草。
日日作东风。
海棠相次红。
离多良会少。
此计应须早。
莫待作行人。
却将愁送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春天的景象,梅花已经开了,青色的鞋子踏上了江边的草地。每天都在享受东风,海棠花也相继开放。离别的人多,团聚的人少,这种情况必须早做打算。不要等到出发的时候,才把愁绪送给春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筇枝:用竹子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探梅的工具。
  • 青鞋:青色鞋子,象征春天的轻快和活力。
  • 江头草:江边的草,描绘自然的生机。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海棠:一种花,象征美好和爱情。
  • 离多良会少:离别的人多,团圆的人少。
  • 此计应须早:这个计划应该尽早考虑。
  • 作行人:出发的人,暗指离别。

典故解析: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高洁,通常与春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
  • 海棠:象征美丽和爱情,常用于古诗词中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三聘,宋代词人,生活在经历了北宋灭亡后,南宋初期的动荡时代。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其词风清新,意象独特。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春季,正值梅花和海棠盛开的时节,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离别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情感困扰。

诗歌鉴赏:

《菩萨蛮》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离别的愁苦。首句“筇枝探得梅开了”,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来临,也暗示了人们对于希望的追寻。接下来的青鞋踏草,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轻快与生机,仿佛让人置身于温暖的春风中。

“日日作东风,海棠相次红”则进一步增强了春天的气氛,东风带来了温暖,海棠的盛开象征着生活的美好。然而,诗人却在此时转入对离别的感慨,“离多良会少”,暗示着人们在美好时光中却难以相聚。此时,诗人意识到应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在离别时带着愁苦。

最后两句“莫待作行人,却将愁送春”,诗人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春光,不要等到出发时再去思念。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筇枝探得梅开了:用长竹枝探梅,发现梅花已经开放,象征春天的到来。
  2. 青鞋渐踏江头草:穿着青色鞋子,轻快地走在江边的草地上,描绘春日的生机。
  3. 日日作东风:每天都感受到春风的温暖,突显春天的气息。
  4. 海棠相次红:海棠花相继绽放,象征生活的美好。
  5. 离多良会少:离别的人多,团聚的人少,反映现实的无奈。
  6. 此计应须早:这个情况需要早早考虑和计划。
  7. 莫待作行人:不要等到出发时才去思考。
  8. 却将愁送春:在离别时将愁绪与春天一起送走,体现对春天的眷恋和对离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到来与梅花的开放相联系,形象生动。
  • 拟人:春风如同情人般温柔,为整首词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全词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感伤,强调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因离别而增加愁绪,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坚韧与希望,象征春天的到来。
  2. 青鞋:轻快与活力,意味着春日的生机。
  3. 海棠:美丽与爱情,象征美好的生活。
  4. 东风:春风,象征温暖和新生。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梅花与海棠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美好、爱情和希望相联系,体现了自然与人情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离多良会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疲惫

  3. 诗中提到的“青鞋”代表了什么? A. 离别
    B. 春天的轻快
    C.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的《如梦令》
  2.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陈三聘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但陈三聘更强调离别的愁苦,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陈三聘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