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丝竹无缘在后堂,肉羞不辨出东房。金徽弹罢惟清坐,共挹熏炉一穗香。
白话文翻译:
在后堂,没有丝竹乐器的陪伴,无法辨别出东房中的美食。弹奏完金徽琴后,只是静静地坐着,与熏炉中升起的一缕香烟共处。
注释:
- 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 肉羞:指美味的食物。
- 金徽:指金色的琴徽,代指琴。
- 挹:汲取,这里指享受。
- 熏炉:香炉,用于焚香。
- 一穗香:一缕香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音乐和生活的细腻感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通过对音乐和食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作者独自一人,没有音乐和美食的陪伴,只有琴声和香烟,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首句“丝竹无缘在后堂”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渴望,但同时也暗示了此刻的宁静和孤独。第二句“肉羞不辨出东房”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美食也无法引起作者的兴趣。后两句“金徽弹罢惟清坐,共挹熏炉一穗香”则展现了作者在弹琴后的宁静状态,与香烟共处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深远,通过对音乐、食物和香烟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丝竹无缘在后堂”: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渴望,但此刻没有音乐的陪伴,只有宁静的后堂。
- “肉羞不辨出东房”:美食也无法引起作者的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金徽弹罢惟清坐”:弹奏完琴后,作者只是静静地坐着,体现了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 “共挹熏炉一穗香”:与香烟共处的情景,传达了作者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丝竹无缘”和“肉羞不辨”的对比,强调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象征:“金徽”象征着音乐,“熏炉一穗香”象征着宁静和精神享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对音乐、食物和香烟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意象分析:
- 丝竹:象征音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渴望。
- 肉羞:象征美食,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金徽:象征音乐,体现了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 熏炉一穗香:象征宁静和精神享受,传达了作者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丝竹无缘在后堂”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渴望? A. 美食 B. 音乐 C. 宁静 D. 香烟
-
诗中“肉羞不辨出东房”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向往? A. 美食 B. 音乐 C. 简朴生活 D. 宁静
-
诗中“金徽弹罢惟清坐”体现了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A. 美食 B. 音乐 C. 精神享受 D. 宁静
-
诗中“共挹熏炉一穗香”传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向往? A. 美食 B. 音乐 C. 精神享受 D. 内心宁静
答案:1. B 2. C 3. C 4.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炎的《和何元清韵九绝》与王维的《竹里馆》: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王炎的诗更注重对音乐和香烟的描述,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词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王炎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