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城南园瞻南轩先生遗像》
时间: 2025-02-04 15:4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到城南园瞻南轩先生遗像 王炎 〔宋代〕 入门荷香净,步屧柳阴湿。 欲写情郁陶,翻引兴萧瑟。 瞻望堂中人,玉色而山立。 六学妙经纶,未试百之一。 身存天下望,身没海内惜。 此道会谁传,丹青但陈迹。 楼边好山近,竹底凉风入。 两鹤韵亦高,导我转湖侧。 独游何太清,滞念亦可释。 门关莫返锁,愿言日散策。
白话文翻译:
进入园中,荷花香气清新,漫步在柳荫下,感觉湿润。 想要抒发内心的郁结,却反而引起了萧瑟的兴致。 瞻仰堂中先生的遗像,面色如玉,站立如山。 他的六艺精妙,却未曾施展百分之一。 他活着时受到天下人的期望,去世后全国都感到惋惜。 这样的学问将由谁来传承,只有画像留下陈迹。 楼旁有美丽的山景,竹林下凉风习习。 两只鹤的鸣声也很高雅,引导我在湖边转弯。 独自游览多么清静,心中的执念也可以放下。 不要锁上门,希望每天都能来这里散步。
注释:
- 入门荷香净:进入园中,荷花的香气清新。
- 步屧柳阴湿:漫步在柳树的阴影下,感觉湿润。
- 欲写情郁陶:想要抒发内心的郁结。
- 翻引兴萧瑟:却反而引起了萧瑟的兴致。
- 瞻望堂中人:瞻仰堂中先生的遗像。
- 玉色而山立:面色如玉,站立如山。
- 六学妙经纶:他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精妙。
- 未试百之一:却未曾施展百分之一。
- 身存天下望:他活着时受到天下人的期望。
- 身没海内惜:去世后全国都感到惋惜。
- 此道会谁传:这样的学问将由谁来传承。
- 丹青但陈迹:只有画像留下陈迹。
- 楼边好山近:楼旁有美丽的山景。
- 竹底凉风入:竹林下凉风习习。
- 两鹤韵亦高:两只鹤的鸣声也很高雅。
- 导我转湖侧:引导我在湖边转弯。
- 独游何太清:独自游览多么清静。
- 滞念亦可释:心中的执念也可以放下。
- 门关莫返锁:不要锁上门。
- 愿言日散策:希望每天都能来这里散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深具文学修养的文人。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炎在瞻仰南轩先生的遗像时所作。南轩先生可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或文人,其学问和品德受到广泛赞誉。王炎在瞻仰遗像时,感慨先生的学问未能充分施展,同时也表达了对学问传承的忧虑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南轩先生遗像的瞻仰,表达了诗人对学问传承的忧虑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中,“入门荷香净,步屧柳阴湿”描绘了园中的清新景色,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瞻望堂中人,玉色而山立”则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南轩先生的遗像,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六学妙经纶,未试百之一”和“此道会谁传,丹青但陈迹”则抒发了对学问未能充分施展的遗憾和对学问传承的忧虑。最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执念的放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门荷香净:进入园中,荷花的香气清新。
- 步屧柳阴湿:漫步在柳树的阴影下,感觉湿润。
- 欲写情郁陶:想要抒发内心的郁结。
- 翻引兴萧瑟:却反而引起了萧瑟的兴致。
- 瞻望堂中人:瞻仰堂中先生的遗像。
- 玉色而山立:面色如玉,站立如山。
- 六学妙经纶:他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精妙。
- 未试百之一:却未曾施展百分之一。
- 身存天下望:他活着时受到天下人的期望。
- 身没海内惜:去世后全国都感到惋惜。
- 此道会谁传:这样的学问将由谁来传承。
- 丹青但陈迹:只有画像留下陈迹。
- 楼边好山近:楼旁有美丽的山景。
- 竹底凉风入:竹林下凉风习习。
- 两鹤韵亦高:两只鹤的鸣声也很高雅。
- 导我转湖侧:引导我在湖边转弯。
- 独游何太清:独自游览多么清静。
- 滞念亦可释:心中的执念也可以放下。
- 门关莫返锁:不要锁上门。
- 愿言日散策:希望每天都能来这里散步。
修辞手法:
- 比喻:“玉色而山立”用玉色比喻先生的面色,用山立比喻先生的站立姿态。
- 拟人:“两鹤韵亦高”将鹤的鸣声拟人化,形容其高雅。
- 对仗:“入门荷香净,步屧柳阴湿”中的“入门”与“步屧”,“荷香净”与“柳阴湿”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南轩先生遗像的瞻仰,表达了对学问传承的忧虑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执念的放下。
意象分析:
- 荷香:清新、宁静。
- 柳阴:湿润、凉爽。
- 玉色:高贵、纯洁。
- 山立:稳重、坚定。
- 丹青:传统、历史。
- 鹤韵:高雅、脱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色而山立”形容的是: A. 自然景色 B. 南轩先生的遗像 C. 诗人的心情 D. 园中的动物 答案:B
-
诗中“六学妙经纶,未试百之一”表达的是: A. 对学问的赞美 B. 对学问未能充分施展的遗憾 C. 对学问的轻视 D. 对学问的无知 答案:B
-
诗中“此道会谁传,丹青但陈迹”表达的是: A. 对学问传承的信心 B. 对学问传承的忧虑 C. 对学问传承的无所谓 D. 对学问传承的忽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王炎的《到城南园瞻南轩先生遗像》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炎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学问传承的忧虑。
- 王炎的《到城南园瞻南轩先生遗像》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王炎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学问传承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