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时间: 2025-04-28 05:22: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作者: 汪东 〔清代〕
灯下任自拈象管,消得旅中愁绪。
记驻马门巷,坠鞭伴侣。
惊逢汉渚盈盈女。
甚便展香衾同倚,不分朝暮。
渐绿尽一院阴阴芳树。
辛苦。每秪为暂时分手,泪花湿枕,指约三五。
归期已早,背人凝伫。
相偎先未论心素。
但细数郎踪,闻道寻常游聚。
便自有闲心,百般娇妒。
此情念否。
顿隔海天,深处蛮荒住。
怕佳景也成孤负。
白话文翻译
在灯下自由地把玩乐器,旅途中愁苦的心情得以消散。
记得在驻马门巷时,与伴侣一起坠落的鞭子。
惊喜地遇见那汉渚边的美丽女子。
于是便把香被展开,同她依偎,不分昼夜。
渐渐地,庭院里的阴荫芳树也都绿尽了。
心中辛苦,每次只是暂时的离别,泪水浸湿了枕头,约定三五天后再见。
归期已早,背对人群静静伫立。
相依相偎却未曾谈论心意。
但细细回忆他的足迹,听说他常常游玩。
心中便有闲情,百般嫉妒。
这份情意是否?
顿时隔着海天,身处蛮荒偏远之地。
害怕美好的景色也会变成孤独的遗憾。
注释
- 象管:一种乐器,象征着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驻马门巷:可能是一个地名,带有记忆的色彩。
- 汉渚:古代水边,常与美丽的女子相联系。
- 香衾:指香气四溢的被褥,象征着温暖与亲密。
- 百般娇妒:形容因情感而产生的多种嫉妒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表达对爱情与生活的细腻感受。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融入生活细节。
创作背景
《洞仙歌》创作于作者的旅途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惆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的细腻关注与描绘。
诗歌鉴赏
《洞仙歌》以其清丽的词句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细腻体验和对离别的深切思考。诗中描绘了灯下的安静时光,伴随着乐器的声响,旅途中的愁绪得到缓解。开头的几句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渴望,似乎在追寻一种情感的归属。
在对美好回忆的描绘中,诗人使用了“驻马门巷”和“汉渚盈盈女”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温柔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随着情节的发展,诗人从甜蜜的依偎转向了对离别的惆怅,泪花湿枕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
后面的段落,诗人反思情感的复杂性,表达了对伴侣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安。尤其是“顿隔海天,深处蛮荒住”,让人感受到一种距离感与孤独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爱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无奈,最终升华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灯下任自拈象管:在昏暗的灯光下,尽情地玩弄乐器,象征着对音乐与情感的自由表达。
- 消得旅中愁绪:在旅途中,愁苦的心情得以缓解,展现了乐器带来的慰藉。
- 记驻马门巷,坠鞭伴侣:回忆起与伴侣在驻马门巷的美好时光,伴随的坠鞭象征着甜蜜的回忆。
- 惊逢汉渚盈盈女:意外遇见美丽女子,诗人内心的惊喜与悸动显露无遗。
- 甚便展香衾同倚,不分朝暮:与爱人亲密相依,展现了爱情的温暖与无忧无虑。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灯下”“香衾”等意象比喻爱情的温馨与思念的深刻。
- 拟人:情感的描绘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性特征,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爱情的美好与离别的惆怅展开,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忧虑,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象征着温暖和思念,创造出一种亲密的氛围。
- 香衾:代表着爱情的温情与依偎。
- 泪花:象征着离别的悲伤与内心的苦楚。
- 芳树:代表着爱情的美好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灯下任自拈象管”中的“象管”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种交通工具
C. 一种书籍 -
诗中提到的“汉渚”是指:
A. 一种花卉
B. 水边
C. 一座山 -
“此情念否”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思考?
A. 对友情的怀念
B. 对爱情的思索
C. 对亲情的关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相思》王维
- 《长相思·其一》李白
诗词对比
- 《离骚》:同样探讨了爱与离别,但更侧重于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命运的不屈。
- 《相思》:通过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相思之苦,与《洞仙歌》在情感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