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荣道士》

时间: 2025-01-11 21:50:53

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

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

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

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

敷诚归上帝,应诏在明君。

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

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李荣道士
作者: 卢照邻 〔唐代〕

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
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
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
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
敷诚归上帝,应诏在明君。
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
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仙人驾着羽车,自天而降,带着珍贵的礼物,来到翠绿的山水之间,献上璧玉。在圆洞中开启了丹鼎,方坛上聚集着绛云。珍贵的礼品难以辨认,空中歌声飘渺而易于分离。风摇动着十洲的影子,阳光打乱了九江的文采。真诚的心归向上天,顺应明君的召唤。唯有那位南冠客,孤独地泣泪离群。远远地望去,八会所中真气氤氲,恍若晨雾。

注释:

  • 锦节:指华丽的节日,象征着欢乐与庆祝。
  • 琼仙:指美丽的仙人,通常与神仙的形象相关。
  • 投金翠山曲:形容将金子投向翠绿的山曲,寓意富贵与美好。
  • 奠璧清江濆:用璧玉献给清澈的江河,象征着对自然的敬仰。
  • 圆洞:可能指炼丹之所,或者隐喻深邃的道理。
  • 宝贶:珍贵的礼品。
  • 南冠客:指被贬或流亡的士人,南冠为古代囚犯的帽子,象征悲惨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照邻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然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兼具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中涉及的道教意象较多,反映了作者对道教哲学的理解与向往,可能是为祝贺李荣道士的修道成就而作。

诗歌鉴赏:

《赠李荣道士》是一首充满道教哲思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全诗用词华美,意象丰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氛。开篇“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描绘了仙人从天而降的壮丽场景,表现出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气质。接下来的描写中,投金、奠璧等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情感表达上,诗中提到“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南冠客的同情与共鸣,流露出一种离愁别绪。最后一句“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则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朦胧而悠远的境界,仿佛看到了道教的真气在晨曦中氤氲而起,给人以无限遐想。

整首诗在视觉和情感上都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展现了诗人对道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人世间孤独与离别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开头用华丽的意象描绘天上仙人的降临,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崇高感。
  • 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将金玉献给大自然,表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 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描绘道教的炼丹场景,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家理想。
  • 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珍贵的礼品难以辨认,表达对世俗的迷惘。
  •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无常与变幻。
  • 敷诚归上帝,应诏在明君:表现出对真理和明君的向往,体现出作者的忠诚与理想。
  • 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暗示流亡士人的孤独与悲伤,表现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最后一句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境界,表现出对道教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如“锦节”、“琼仙”等,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与美感。同时,对仗工整,句式变化丰富,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理想的追求和对离别孤独的感慨,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锦节:象征欢乐与美好。
  • 琼仙: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
  • 丹鼎:代表道教修炼的理想。
  • 南冠:象征孤独与悲伤的命运。
  • 真气:代表道教的精髓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赠李荣道士》的作者是? A. 杜甫
    B. 卢照邻
    C. 王维

  2. “独有南冠客”中的“南冠”象征什么? A. 荣耀
    B. 离愁别绪
    C. 财富

  3. 诗中提到的“真气”主要对应哪个思想体系? A. 道教
    B. 佛教
    C. 儒教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别》与卢照邻的《赠李荣道士》都体现了对离别的感伤,王维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卢照邻则更倾向于道教思想的表述,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各大文学网站的古诗解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