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吹曲辞。关山月》

时间: 2025-01-11 19:44:04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边墙与碣石相连,敌人的防线抵达祁连山。远隔千里,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明月孤独地高悬在空中。月影移向北方的金岫,光辉在玉门关前消失。我写信寄给谢中妇,时常仰望天空中的鸿雁。

注释:

  • 塞垣:边塞的墙垣,指边防。
  • 碣石:指碣石山,位于今甘肃境内,是边塞的标志性地理位置。
  • 虏障:敌人的防线。
  • 祁连:祁连山,位于甘肃和青海之间,是一个重要的山脉。
  • 相思:思念之情。
  • 孤悬:孤独地高悬。
  • 金岫、玉门:金岫指北方高山,玉门关是重要的边关之一。
  • 寄书:寄信。
  • 谢中妇:指谢家的一位女性,可能是作者的友人或爱人。

典故解析:

  •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思念与孤独,诗人通过明月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鸿雁:在中国文化中,鸿雁被视为信鸽,象征着传递信息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照邻(约637年-约689年),字景纯,号羲和,唐代诗人,出生于今陕西省,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思乡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正值国家安定、边疆繁荣之时。然而,诗人身处边塞,目睹了边疆的艰苦与战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

诗歌鉴赏:

《横吹曲辞·关山月》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象与战事,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以“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描写了边塞的险峻与寂寥,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将思念之情与自然景象联系起来,月亮成为连接彼此情感的媒介,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怀。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使用了细腻的描写,将月光与山影结合,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月光的消逝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最后“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则带出了一丝希望,寄信的行为表明了诗人对未来的渴望,鸿雁在天际飞翔,象征着将思念传递给远方的亲人。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和对亲人的牵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塞垣通碣石:描述边防的墙垣与碣石山相连,暗示边疆的险恶。
  2. 虏障抵祁连:敌人的防线抵达祁连山,显示战事的紧张与困扰。
  3. 相思在万里:远隔千里,表达了思念之情的深切。
  4. 明月正孤悬:明月高悬,代表着孤独与思念。
  5. 影移金岫北:月影在北方的金岫山上移动,展现了自然的变化。
  6. 光断玉门前:月光在玉门关前消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隔阂。
  7. 寄书谢中妇:写信给谢氏女性,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8. 时看鸿雁天:时常仰望天际的鸿雁,寄托着对思念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思念的象征。
  • 对仗:如“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如月亮、鸿雁)传递情感,形成丰富的意象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与思念,表现了在边疆战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思念,孤独,连接着远方的亲人。
  • 鸿雁:传递信息的象征,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 金岫、玉门:高山与关隘,象征着边疆的险恶与思念的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明月”主要象征什么? a) 孤独
      b) 快乐
      c) 财富
      d) 战争
  2. 填空题

    • 诗的作者是__,他是_____代的诗人。
  3. 判断题

    • 诗中提到的“鸿雁”是诗人寄托思念的象征。 (对/错)

答案:

  1. a) 孤独
  2. 卢照邻,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关山月》都表现了边塞的壮丽与思乡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后者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
  • 《别董大》则通过离别的场景,展现了友情与思念,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