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中望月
作者: 卢照邻 〔唐代〕
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
镜圆珠溜彻,弦满箭波长。
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
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
白话文翻译:
在江水流向涔阳的地方,清澈的水面映照着月光。
如同圆镜一般,珠光闪烁透彻;
弦上的月光如同长箭般划过波浪。
沉重的钩子摇动着水中的兔子影子,
浮动的桂花随波荡漾,散发着芳香。
月光延续着相思的夜晚,
千里之外的你我,共同沾湿了衣裳。
注释:
- 涔阳:涔阳是地名,指代某个特定的地方,常用于描写江水流向的方向。
- 澄澄:清澈明亮的样子。
- 镜圆:比喻月亮的圆满,形象生动。
- 沉钩:指钓鱼的钩子,寓意静候的状态。
- 兔影:指水中的影子,可能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 浮桂:指水面漂浮的桂花,象征美好和思念。
- 延照:月光延续照耀的意思。
- 相思夕:相思的夜晚,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兔影”可能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有关,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唐代非常流行,象征着思念和孤独。而“浮桂”则可以与中秋节的桂花相联系,桂花常被用来象征团圆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照邻,字季伦,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35年,卒于公元约约约约。卢照邻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闻名,是初唐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江中望月》创作于唐代盛世,诗人身处繁荣的社会环境中,常常借助月亮和江水来表达思乡之情和对爱情的渴望。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思念,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
诗歌鉴赏:
《江中望月》是一首描写月光与江水的美丽诗篇,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江水与月光的和谐美景。诗的开头便引入了清澈的江水和明亮的月光,形成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画面。接着,诗人用“镜圆”和“珠溜彻”描绘了月亮的清晰与圆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能力。
在中间部分,诗人用“沉钩摇兔影”描绘了钓鱼的情景,展现了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同时,兔影的出现引发了对嫦娥与玉兔的联想,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最后,诗人通过“延照相思夕”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借助月光的延续,强调了情感的深远与绵长。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出色,通过江水、月光、桂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而又富有情感的氛围。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个人情感,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水向涔阳:描绘江水流向的方向,暗示自然的流动与变化。
- 澄澄写月光:清澈的水面映照出明亮的月光,意象生动,为后文的情感铺垫。
- 镜圆珠溜彻:形容月亮如镜子般明亮,珠光闪烁,给人一种清晰的视觉感受。
- 弦满箭波长:月光如同弦乐的悠扬,穿越波浪,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延续。
- 沉钩摇兔影:钓鱼时的沉钩摇动着水中的兔子影子,暗示宁静生活中的小趣味。
- 浮桂动丹芳:桂花随水波荡漾,香气四溢,象征着美好与思念。
- 延照相思夕:月光延续着思念的夜晚,情感浓厚。
- 千里共沾裳:远隔千里,彼此的思念让衣裳同样沾湿,表现出深切的情感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镜子,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将桂花赋予生命,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如“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生活观察。月光与江水的交织,象征着思念的绵长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流动与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 月光:象征着思念、团圆与美好,常常用来寄托情感。
- 桂花:象征着美好与团圆,尤其在中秋节期间,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澄澄写月光”中的“澄”字是什么意思?
- A. 浑浊
- B. 清澈
- C. 干燥
- D. 暗淡
-
“千里共沾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思念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兔影”可能与哪个传说有关?
- A. 李白
- B. 嫦娥奔月
- C. 白蛇传
- D. 孟姜女
答案:
- B. 清澈
- C. 思念
- B. 嫦娥奔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江中望月》都有对月光的描写,但李白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思乡之情,简练而深情,而卢照邻则通过江水与桂花展现了更丰富的自然意象与情感交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江中望月》这首诗的美好意境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