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换刘平父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1:00

奕世旗常记姓名,屏山道学蔼余馨。

流风与世为标的,好义於君见典型。

琴韵祗求追古意,吟怀偏喜帝林扃。

相逢恨晚情犹厚,怅望音容隔杳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追换刘平父二首
作者: 李吕 〔宋代〕

奕世旗常记姓名,
屏山道学蔼余馨。
流风与世为标的,
好义於君见典型。
琴韵祗求追古意,
吟怀偏喜帝林扃。
相逢恨晚情犹厚,
怅望音容隔杳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刘平父的怀念与追思。诗中提到他家族世代相传的名声,屏山的道学让人感到温馨。流风代表着与世俗的标志,而他对君子的义气则是典范。诗人渴望追求古人的琴音,特别偏爱那帝王的林扃(古琴)。虽然与刘平父相遇得太晚,但彼此之间的情感依然深厚,只是如今只能遥望他的音容,感到无比惆怅。

注释:

  1. 奕世:形容世代相传的声名。
  2. 屏山:可能指某个著名的道教学派或学者。
  3. 流风:比喻流传的风气或风尚。
  4. 好义:指讲究义气,重视道义。
  5. 琴韵:古琴的音韵。
  6. 帝林扃:古代帝王所用的琴,象征古代文人的追求。
  7. 音容:指声音和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诗歌常以清新脱俗、深情厚义见称,尤其善于抒发对友人和先贤的怀念。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李吕对刘平父的追思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及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追换刘平父二首》不仅是对友人的怀念,亦展现了李吕对古典文化的热爱。诗人通过对刘平父名声的赞美,揭示了世代传承的重要性。在“奕世旗常记姓名”一句中,诗人传达出对刘平父声望的钦佩。而“屏山道学蔼余馨”则展现了道家文化的深远影响,流风象征着社会风尚,显示出李吕对义理的重视。

在情感的表达上,李吕通过“相逢恨晚情犹厚”的自省,流露出对未能与刘平父早相识的遗憾,但同时也强调了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最后一句“怅望音容隔杳冥”更是增添了几分惆怅,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与人际关系的珍贵,诗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奕世旗常记姓名:强调刘平父的名声在世代之间的传承。
  2. 屏山道学蔼余馨:道学的氛围和影响令人感到舒适温馨。
  3. 流风与世为标的:流行的风气成为社会的标志。
  4. 好义於君见典型:强调刘平父在道义方面的榜样作用。
  5. 琴韵祗求追古意:诗人渴望追求古代琴曲的意境。
  6. 吟怀偏喜帝林扃:特别喜爱帝王所用的琴曲。
  7. 相逢恨晚情犹厚:与友人相遇太晚,但情谊依然深厚。
  8. 怅望音容隔杳冥:对友人的音容只能在远方回忆,感到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流风”比喻社会风尚,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琴韵象征着高雅的文化追求和古代的精神。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刘平父的深切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奕世:象征历史传承的名声。
  2. 屏山:道德和学问的象征。
  3. 流风:社会风气和文化的象征。
  4. 琴韵:古典音乐的象征,代表文化的高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屏山”指的是哪种文化?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 D. 法教
  2. 填空题:诗人对刘平父的感情在最后一句中表现为“怅望音容隔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流风”是指个人的情感风向。(对/错)

答案:

  1. A
  2. 杳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李吕与李白的怀友情诗,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但李吕更多的是对优雅文化的追求,而李白则更为豪放与奔放,展现了不同的情感风格和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文学史》
  3.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