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四月钱梦弼出妓,为陆文迪寿,邀仆》
时间: 2025-02-04 17:00: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雪梨涡,锦云桃扇,紫箫双凤和鸣。
觥船初棹,烟绕博山青。最喜清和天气,
绿阴静梅雨初晴。高斋里,马融书帐,
风卷绛纱轻。华年才几许,培风健翮,
曾试修程。偶归来林下,间听松声。
笑道葵花似我,芳心在向日长倾。
黄河水,如今重看,朝暮还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日场景,首先提到“玉雪梨涡”与“锦云桃扇”,形容了美丽的女子。接着“紫箫双凤和鸣”,表达了音乐的和谐。诗人乘着小船,轻轻划过青翠的博山,烟雾缭绕,最喜欢这样的清和天气。此时绿树成荫,梅雨刚刚停歇,诗人在高楼之中,看到马融的书卷,轻风拂动着绛色的纱窗。年华虽短,但他曾经努力学习,偶尔回到林间,听到松树的声音,感到一种亲切。最后,他笑着说自己如葵花般向阳,心中永远追随阳光。如今重看黄河,水流依旧,朝夕之间仍然清澈。
注释:
- 玉雪梨涡:形容女子的美丽,"玉雪"象征纯洁与美丽,"梨涡"形容梨花般的笑容。
- 锦云桃扇:美丽的扇子,象征富贵和优雅。
- 紫箫双凤:紫色的箫声如两只凤凰般和鸣,象征和谐美好。
- 觥船:指盛酒的小船,用于宴会或聚会。
- 博山:指博山,常作为风景名胜,青翠如烟。
- 高斋:高楼的书房,表示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马融:东汉著名书法家,象征高雅文化。
- 绛纱:深红色的纱,体现轻盈与美丽。
- 葵花:指向阳而生的花,象征追求光明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应芳,元代诗人,其诗风清新婉约,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美好。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季,可能是为庆祝朋友的寿辰而作,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满庭芳》以春日的美景和诗人的闲适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气息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给人一种清新而温暖的感受。开头的“玉雪梨涡”与“锦云桃扇”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妩媚之姿,也展现了春日的生机。接着,诗人描述了乘船游览美景的情景,显得悠然自得,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对高斋书卷的提及,暗示了诗人对文化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惜,表现出一种充实而又愉悦的生活态度。最后的“黄河水,如今重看,朝暮还清。”则传达出一种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不变,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诗在意象上既有春日的清新,又有对人情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雪梨涡:描写女性的美丽,结合了玉的洁白与梨涡的可爱。
- 锦云桃扇:用华丽的扇子来比喻少女的风情,传达出富贵与优雅。
- 紫箫双凤和鸣:音乐的和谐美好,象征着生活的愉悦。
- 觥船初棹:初次出航的小船,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欢庆的气氛。
- 烟绕博山青: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景,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 最喜清和天气:表达了对好天气的喜爱,象征着春天的温暖。
- 绿阴静梅雨初晴:描绘了雨后的宁静和清新,带来清新的气息。
- 高斋里,马融书帐:强调了诗人的学识和对文化的追求。
- 华年才几许:感慨青春年华的短暂。
- 培风健翮,曾试修程:表达了诗人渴望成就的心情。
- 偶归来林下,间听松声: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声音,体现了诗人的闲适。
- 笑道葵花似我,芳心在向日长倾:以自比葵花,表现出追求阳光与希望的心态。
- 黄河水,如今重看,朝暮还清:感慨事物的变迁与不变,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葵花似我”,将自己比作向日葵,表达对光明的向往。
- 拟人:如“风卷绛纱轻”,赋予风以人性,增强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上讲究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日的清新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积极向上态度。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了人情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 玉雪:象征纯洁与美丽。
- 锦云:象征富贵与繁华。
- 葵花:象征向阳与希望。
- 黄河水:象征着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雪梨涡”主要描写的是()。 A. 春天的景色
B. 女性的美丽
C. 友谊的深厚 -
“风卷绛纱轻”中“卷”字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
诗中提到的“马融”是指()。 A. 一位诗人
B. 一位书法家
C. 一位画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满庭芳》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景色与情感的结合,而后者则更加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静夜思》则通过孤独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静夜中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基调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