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公舟中同本如明府喜月之作》
时间: 2025-01-10 22:2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达公舟中同本如明府喜月之作 汤显祖 〔明代〕 世外人应见面难,一灯高兴石门残。 生波入槛浮春浅,细雨横舟湿夜寒。 彼岸似闻风铎语,此心如傍月轮安。 不知天上婆娑影,偏照恒河渡宰官。
白话文翻译:
在世外之人相见本就困难,石门残破中一盏灯带来喜悦。 轻波涌入门槛,春意浅浅,细雨斜斜地打湿了夜舟。 彼岸似乎传来风铃的声音,我的心依傍着月亮感到安宁。 不知天上的婆娑影子,是否偏爱照耀着渡过恒河的官员。
注释:
- 世外人:指超脱世俗的人,这里可能指隐士或高僧。
- 见面难:指与这样的人相见不易。
- 一灯高兴:指一盏灯带来光明和喜悦。
- 石门残:石门破败,形容环境的荒凉。
- 生波入槛:波澜轻轻地涌入门槛。
- 浮春浅:春天的气息淡淡地浮现。
- 细雨横舟:细雨斜斜地打在船上。
- 湿夜寒:夜晚的寒气因雨而更加湿冷。
- 彼岸:佛教中指解脱的境界,这里可能指远处的岸边。
- 风铎语:风铃的声音。
- 此心如傍月轮安:心境如月亮般宁静。
- 婆娑影:指月亮的影子。
- 偏照恒河渡宰官:特别照耀着渡过恒河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牡丹亭》等。他的作品多表现人情世态,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汤显祖在舟中与友人共赏月色时所作,表达了对世外高人的向往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舟中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世外高人的向往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诗中“世外人应见面难”一句,既表达了与世外高人相见的困难,也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一灯高兴石门残”则通过环境的荒凉与一盏灯的喜悦形成对比,突出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后两句通过对月色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与喜悦的情感,同时也隐含了对官员的讽刺,暗示他们虽身处高位,却未必能享受到真正的宁静与喜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表达了与世外高人相见的困难,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 第二句:通过环境的荒凉与一盏灯的喜悦形成对比,突出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 第三句:描绘了轻波涌入门槛,春天的气息淡淡地浮现,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四句:细雨斜斜地打在船上,夜晚的寒气因雨而更加湿冷,增强了诗中的孤寂感。
- 第五句:彼岸似乎传来风铃的声音,增添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 第六句:心境如月亮般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 第七句:不知天上的婆娑影子,是否偏爱照耀着渡过恒河的官员,隐含了对官员的讽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环境的荒凉与一盏灯的喜悦形成对比,突出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 拟人:将月亮拟人化,表达了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 象征:月亮象征着宁静与喜悦,风铃的声音象征着超脱世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世外高人的向往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同时也隐含了对官员的讽刺,暗示他们虽身处高位,却未必能享受到真正的宁静与喜悦。
意象分析:
- 世外人:象征着超脱世俗的高人。
- 一灯高兴: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 石门残:象征着环境的荒凉。
- 生波入槛:象征着春天的气息淡淡地浮现。
- 细雨横舟:象征着夜晚的寒气因雨而更加湿冷。
- 彼岸风铎语:象征着超脱世俗的意境。
- 月轮:象征着宁静与喜悦。
- 婆娑影:象征着月亮的影子。
- 恒河渡宰官:象征着官员的身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世外人应见面难”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外高人的向往 B. 对官员的讽刺 C. 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答案:A
-
诗中“一灯高兴石门残”一句通过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A. 对比 B. 拟人 C. 象征 答案:A
-
诗中“彼岸似闻风铎语”一句中的“彼岸”象征着什么? A. 超脱世俗的意境 B. 春天的气息 C. 夜晚的寒气 答案:A
-
诗中“此心如傍月轮安”一句中的“月轮”象征着什么? A. 宁静与喜悦 B. 环境的荒凉 C. 官员的身份 答案:A
-
诗中“不知天上婆娑影,偏照恒河渡宰官”一句隐含了对谁的讽刺? A. 世外高人 B. 官员 C. 诗人自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汤显祖《达公舟中同本如明府喜月之作》:两首诗都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心境的追求,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而汤显祖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世外高人的向往和对官员的讽刺。
参考资料:
- 《汤显祖全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