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饼师》

时间: 2025-01-27 03:55:34

近日南人多北态。

十处人家,九处馒头卖。

蒸上馒头肥可爱。

只无黄米汤儿配。

更有饼师矜狡狯。

汤饼搓成,粗似条枚大。

豆子青皮和白菜。

清松胜似江南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饼师
作者: 曾廉 〔清代〕

近日南人多北态。
十处人家,九处馒头卖。
蒸上馒头肥可爱。
只无黄米汤儿配。
更有饼师矜狡狯。
汤饼搓成,粗似条枚大。
豆子青皮和白菜。
清松胜似江南脍。

白话文翻译:

最近南方人多了北方的风俗,
十户人家里,九户都在卖馒头。
蒸出来的馒头又大又可爱,
只可惜没有黄米汤来搭配。
更有那饼师自以为聪明,
将汤饼搓得粗如手指头一样大。
用青皮豆和白菜来做馅,
清淡的口味胜过江南的脍。

注释:

  • 南人:指南方人。
  • 北态:北方的风俗和习惯。
  • 十处人家,九处馒头卖:夸张手法,强调馒头在当地的普及程度。
  • 蒸上馒头肥可爱:形容馒头的外形和质感。
  • 黄米汤:一种用黄米煮成的汤,常与馒头搭配。
  • 饼师:制作饼的师傅。
  • 条枚:形容细长的样子。
  • 青皮豆:一种豆类,通常指青豆。
  • 清松:清淡而松软的意思。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典故,但反映了清代北方与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作者通过对南北方风俗的对比,表现了对南方美食的羡慕及北方饮食的独特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擅长写词,尤其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和民俗文化。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代,正值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南北方的饮食差异,表达了对南方美食的向往与对北方饮食的调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饮食文化的关注。

诗歌鉴赏:

《蝶恋花·饼师》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词作,作者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调,描绘了北方人家中馒头的普遍性以及与之不相配的饮食情景。诗中“近日南人多北态”一句,开篇即设下了南北文化对比的背景,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地方色彩的饮食世界。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馒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其外观和口感的喜爱。诗人用“蒸上馒头肥可爱”来形容馒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其美味的诱惑力。然而,紧接着“只无黄米汤儿配”,则带有一丝遗憾,突显出南北饮食的搭配差异。

对饼师的描写则引入了幽默的元素,饼师的“矜狡狯”与搓成“粗似条枚大”的汤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北方饮食习惯的调侃。最后,诗人以“清松胜似江南脍”作结,表达了对南方清淡美食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细腻。

整首词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饮食文化的独到见解,既有趣味性,又引发人们对地方文化差异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近日南人多北态:指出南方人群体在北方的增多,暗示文化交流。
  2. 十处人家,九处馒头卖:夸张表达馒头的普及。
  3. 蒸上馒头肥可爱:形象地描绘馒头的美味。
  4. 只无黄米汤儿配:表达对饮食搭配的遗憾。
  5. 更有饼师矜狡狯:引入饼师,调侃其技艺。
  6. 汤饼搓成,粗似条枚大:描述汤饼的粗糙,形成对比。
  7. 豆子青皮和白菜:介绍馅料,体现地方特色。
  8. 清松胜似江南脍:赞美清淡的美味,表达对南方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十处人家,九处馒头卖”,增强了馒头的普及程度。
  • 对比:南北饮食的差异,营造出文化碰撞的趣味。
  • 形象化:如“蒸上馒头肥可爱”,让读者产生视觉与味觉的联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幽默的语言和生活化的场景描写,表达了对南北饮食文化的观察与思考,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馒头:象征北方的饮食文化。
  • 黄米汤:象征南方传统饮食搭配。
  • 汤饼:展现了地方小吃的特色与风味。
  • 豆子和白菜:体现了民间饮食的朴素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处人家,九处馒头卖”用来强调什么?

    • A. 馒头的美味
    • B. 馒头的普及程度
    • C. 南北文化的差异
  2. 诗中提到的“黄米汤”是什么?

    • A. 一种酒
    • B. 一种汤
    • C. 一种米饭
  3. 诗人对饼师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调侃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 by 白居易:描写爱情与饮食文化的结合。
  • 《清明上河图》相关诗词:展现古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曾廉的《蝶恋花·饼师》更注重生活细节的描绘,李白则强调豪放与饮酒的快意。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偏向于抒情,后者则更具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 《曾廉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