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痁病》

时间: 2025-01-27 03:55:07

谁言似病元非病,一日之间行四时。

不用文殊来问疾,个中实怕有人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痁病 曾几 〔宋代〕 谁言似病元非病,一日之间行四时。 不用文殊来问疾,个中实怕有人知。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这病看似病其实不是病,一天之内经历四季的变化。 不需要文殊菩萨来探问病情,实际上是怕有人知道。

注释:

  • 痁病:古代指疟疾。
  • 元非病: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病。
  • 行四时:指一天之内体温变化剧烈,如同经历四季。
  • 文殊:文殊菩萨,佛教中智慧的象征,常用来比喻有智慧的人。
  • 问疾:探问病情。
  • 个中:其中,指病情的实际情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子舆,号茶山居士,南宋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是他在患病期间所作,通过自嘲和隐喻表达了对病情的无奈和对他人知晓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几在患疟疾期间所作。疟疾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会经历周期性的高烧和寒战,如同经历四季变化。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病情的无奈和对他人知晓的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疟疾的无奈和对他人知晓的担忧。首句“谁言似病元非病”,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病情的复杂感受,看似病其实不是病,这种矛盾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第二句“一日之间行四时”,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疟疾患者一天之内体温的剧烈变化,如同经历四季,这种生动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后两句“不用文殊来问疾,个中实怕有人知”,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病情的担忧,不需要有智慧的人来探问,实际上是怕有人知道,这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病情的复杂感受,看似病其实不是病,这种矛盾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
  • 第二句: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疟疾患者一天之内体温的剧烈变化,如同经历四季,这种生动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第三句:表达了对自己病情的担忧,不需要有智慧的人来探问,实际上是怕有人知道。
  • 第四句:进一步强调了对病情的担忧,怕有人知道,这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一日之间行四时”,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疟疾患者一天之内体温的剧烈变化。
  • 反问:“谁言似病元非病”,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病情的复杂感受。
  • 隐喻:“不用文殊来问疾”,通过隐喻表达了对病情的担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自嘲和隐喻表达了对病情的无奈和对他人知晓的担忧,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意象分析:

  • “一日之间行四时”: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疟疾患者一天之内体温的剧烈变化,如同经历四季,这种生动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曾几 B. 苏轼 C. 李白 D. 杜甫 答案:A

  2. 诗中“一日之间行四时”比喻的是什么? A. 四季变化 B. 疟疾的体温变化 C. 心情变化 D. 天气变化 答案:B

  3. 诗中“不用文殊来问疾”表达了什么? A. 对病情的无奈 B. 对病情的担忧 C. 对病情的乐观 D. 对病情的无所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自嘲和隐喻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词对比:

  • 曾几《痁病》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通过自嘲和隐喻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担忧,但曾几的诗更侧重于对病情的表达,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往事的回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几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曾几诗歌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