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竹纸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32:11

会稽竹箭东南美,研席之间见此君。

为间溪工底方法,杀青书字有前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会稽竹箭东南美,研席之间见此君。 为间溪工底方法,杀青书字有前闻。

白话文翻译:

会稽出产的竹箭在东南地区极为美丽,在研究学问的席间能见到这样的珍品。 我好奇溪边的工匠是如何制作竹纸的,因为用竹纸书写已有先例可闻。

注释:

  • 会稽:古代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 竹箭:指竹子,这里特指用于制作竹纸的竹子。
  • 研席:指研究学问的地方。
  • 此君:指竹子或竹纸。
  • 为间:为何,为什么。
  • 溪工:指在溪边工作的工匠,这里指制作竹纸的工匠。
  • 底方法:什么方法。
  • 杀青:古代制作竹纸的一个步骤,即将竹子煮炼后晒干。
  • 书字:书写文字。
  • 前闻:先前的传闻或记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南宋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竹纸制作工艺的好奇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研究学问或阅读古籍时,对竹纸这一传统书写材料的制作工艺产生兴趣,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好奇和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会稽竹箭的赞美,引出了对竹纸制作工艺的兴趣。首句“会稽竹箭东南美”,既赞美了会稽竹子的优良品质,也暗示了竹纸的珍贵。第二句“研席之间见此君”,将竹纸与学问联系起来,显示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后两句“为间溪工底方法,杀青书字有前闻”,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竹纸制作工艺的好奇,以及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尊重和传承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工艺细节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赞美会稽竹箭的美丽,引出了竹纸这一主题。
  • 第二句将竹纸与学问联系起来,强调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 第三句提出了对竹纸制作工艺的好奇。
  • 第四句通过提及“杀青书字”,强调了竹纸在书写中的应用和其历史地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竹箭”,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挺拔和美丽。
  • 拟人:用“见此君”赋予竹纸以人的特质,增强了亲切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期待。通过赞美竹纸的美丽和其在文化中的作用,作者表达了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珍视和对未来传承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箭:象征着竹子的挺拔和美丽。
  • 研席:象征着学问和文化的传承。
  • 杀青:象征着竹纸制作工艺的复杂和精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会稽竹箭”指的是什么? A. 竹子 B. 竹箭 C. 竹纸 D. 竹制品 答案:A

  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兴趣? A. 竹子的种植 B. 竹纸的制作 C. 竹子的销售 D. 竹子的装饰 答案:B

  3. 诗中的“杀青”是指什么? A. 竹子的颜色 B. 竹纸的制作步骤 C. 竹子的保存 D. 竹子的加工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慨。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对旧物的怀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诗词对比:

  • 与陆游的诗相比,曾几的这首诗更加专注于工艺细节和文化传承的具体方面。
  • 与苏轼的诗相比,曾几的诗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传统技艺的好奇和尊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几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详细介绍了古代造纸技术,包括竹纸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