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居然春饼上秋筵,况有霜花照晚天。
唤起黄州三月梦,孤城斜日断炊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饼子竟然在秋天的筵席上出现,难道还能见到霜花在夜晚的天空中闪烁吗?唤醒了我对黄州三月的美梦,孤独的城墙下,斜阳映照着断断续续的炊烟。
注释:
- 居然: 竟然,表示意外的意思。
- 春饼: 春天的一种传统食品,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秋筵: 秋天的宴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 况有: 更何况,有时用于引导下文的补充说明。
- 霜花: 霜结成的花,通常出现在寒冷的天气,象征着清冷和孤独。
- 黄州: 指代黄州地区,苏轼曾在此居住,留下了很多诗文。
- 三月梦: 指春天的梦,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孤城: 孤独的城市,暗示着孤独和离愁。
- 断炊烟: 表示炊烟稀少,象征着生活的淡泊与空虚。
典故解析:
- 黄州: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和创作,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诗中提到的黄州不仅是地名,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象征。
- 春梦: 在古代文学中,春天常与希望、爱情、梦境相关联,暗示着美好的愿望与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李鸿裔,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夜雨时分,感受到季节的变换与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四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开头两句“居然春饼上秋筵,况有霜花照晚天”以春秋对比,暗示了岁月的无情与变化,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凋零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唤起黄州三月梦”,则通过对黄州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怀念。最后一句“孤城斜日断炊烟”将孤独与凋零的意象结合,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思索。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的敏感与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居然春饼上秋筵”:意外的春饼出现在秋天的筵席上,象征着时光的错位与生命的无常。
- “况有霜花照晚天”:霜花的冷清照耀着晚空,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唤起黄州三月梦”:引发了对黄州春天美好梦境的回忆,展现了对过往的留恋。
- “孤城斜日断炊烟”:孤独的城墙在斜阳下,炊烟稀少,隐喻着孤独的生活状态。
-
修辞手法:
- 对比: 春饼与秋筵的对比,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 意象: 霜花、秋筵、黄州等意象的运用,强化了诗的情感基调。
- 拟人: 通过“唤起”的表述,使得记忆仿佛具有人性。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内心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春饼: 象征生机与希望。
- 秋筵: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成熟。
- 霜花: 寒冷与孤独的象征。
- 黄州: 记忆与文化的象征。
- 孤城: 代表孤独与思索的空间。
- 炊烟: 日常生活的象征,体现生活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饼”象征什么?
- A) 生机与希望
- B) 凋零与孤独
- C) 过去的回忆
-
“孤城斜日断炊烟”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热闹的城市
- B) 孤独的环境
- C) 美好的梦境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生活的繁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宵》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李鸿裔的作品与苏轼的《春宵》,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思考,但李鸿裔更强调时光的流逝与孤独感,而苏轼则更聚焦于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李鸿裔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