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孟秋偕静夫子鱼尊五殷六过鸡鸣寺 其三
作者:曹寅
睡足平生事,山窗绝见闻。
孤筇临别路,万竹倚斜曛。
白业双林静,青溪一曲分。
应披精进铠,长此却魔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季的宁静心境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说自己已经睡足了,摆脱了世间的喧嚣,山窗外的景象不再能引起他的关注。孤独的小船在离别的路上行驶,万竹林在夕阳的斜照下显得格外宁静。白色的事业在双林之间显得静谧,青溪则在曲折中分开了。诗人感叹,似乎应该披上精进的铠甲,长久地抵御魔军的侵扰。
注释:
- 睡足:即指睡足了,暗示对世事的超脱和安宁。
- 平生事:指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事情。
- 山窗:山间的窗户,象征与外界的隔绝。
- 孤筇:孤独的小船,象征孤独的旅程。
- 万竹:指成片的竹林,给人以宁静之感。
- 斜曛:指夕阳的斜照。
- 白业:可能指白色的事业,象征高洁的理想或目标。
- 精进铠:意为努力向上的铠甲,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 魔军:指世俗的干扰或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寅(1622-1689),字梦阮,号云洲,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感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曹寅在生活和创作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的描写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世纷扰的超然。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季的宁静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脱和内心的平和。开头的“睡足平生事”,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仿佛是在说自己已经厌倦了世俗的纷扰。接着的“山窗绝见闻”,强调了与外界的隔绝,使人感受到一种静谧和孤独。诗人以“孤筇临别路”来象征一种孤独的旅程,正如他在面对生活的抉择时,选择了与喧嚣抗衡,追求内心的宁静。
“万竹倚斜曛”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竹林景象,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接下来“白业双林静,青溪一曲分”,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最后的“应披精进铠,长此却魔军”,则是对诗人内心的战斗的隐喻。他渴望披上铠甲,抵御外界的干扰,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沉思,是一首极具哲理性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睡足平生事:表明诗人已经经历过许多事,感到疲惫,渴望宁静。
- 山窗绝见闻:通过山窗,外界的声音和景象对他已无吸引力。
- 孤筇临别路:独自一人,乘小船告别过去,象征孤独和远离世俗。
- 万竹倚斜曛:夕阳斜照下的竹林,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白业双林静:理想的事业在静谧的环境中得以生长。
- 青溪一曲分:溪水蜿蜒分开,象征着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 应披精进铠:暗示面对生活的挑战,应该具备勇气和决心。
- 长此却魔军:决心抵御生活中的种种干扰与困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精进铠”比喻努力向上的精神。
- 对仗:在“白业双林静,青溪一曲分”中展现了对称美。
- 意象:竹林、溪水等意象传达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纯粹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睡足:象征着对世事的超脱。
- 山窗:隔绝世俗,象征内心的宁静。
- 孤筇:孤独的旅程,象征心灵的独立。
- 万竹:自然的宁静,象征心境的清幽。
- 青溪:生活的复杂与变化,象征人生的多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睡足平生事”指的是: A. 睡得很足
B. 厌倦生活的纷扰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过去的怀念 -
“孤筇临别路”中的“孤筇”最能代表什么? A. 志同道合的朋友
B. 独自的旅程
C. 生活中的困扰
D. 宁静的环境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比较曹寅的《孟秋偕静夫子鱼尊五殷六过鸡鸣寺 其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但曹寅更强调了对世俗的超脱,王维则更多地渗透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