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后秋光如洗。无数閒花绕砌。合坐弄新腔,翠琯银笙相俪。风递。风递。缥缈乐声天际。
白话文翻译:
秋雨过后,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明媚。无数闲散的花朵环绕着石阶,大家坐在一起,吟唱着新曲,翠绿的管乐和银色的笙乐相互辉映。微风传来,乐声飘渺,仿佛来自天际。
注释:
- 如洗:形容天气晴朗,天空清澈。
- 閒花:指那些不拘一格、随意生长的花朵。
- 合坐弄新腔:大家聚在一起,演奏新的乐曲。
- 翠琯银笙:指绿色的管乐器和银色的笙乐器,象征着音乐的优雅。
- 风递:微风传递,形容乐声随风飘扬。
- 缥缈乐声:乐声轻柔而飘渺,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他以清丽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汪东的诗歌常常融合音乐与诗意,展示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如梦令 其二》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汪东在某个秋日的闲暇时光,感受到雨后清新的环境,心中涌起对自然与音乐的热爱,因而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其二》是一首充满秋日气息的词作,诗中描绘了雨后清新明亮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生活中的恬淡与愉悦。开篇以“雨后秋光如洗”引入,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接着描绘“无数闲花绕砌”,描写了秋日花朵的自然之美,展示了大自然的丰盛与富饶。
接下来的“合坐弄新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朋友间的聚会在这个美好秋日显得格外温馨。翠琯与银笙的结合,象征着不同音乐元素的交融,表现了音乐的丰富性和美感。最后以“风递,风递”重复,强调了乐声在空气中传播的轻盈与缥缈,仿佛乐声与自然融为一体,令人陶醉。
整首词流畅自然,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雨后秋光如洗”:形容雨后天空的清澈,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 “无数闲花绕砌”:描绘了自然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 “合坐弄新腔”: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流,展示了和谐的生活场景。
- “翠琯银笙相俪”:通过音乐元素的结合,体现了艺术的美。
- “风递”:表明乐声随风飘动,增添了诗的轻盈感。
- “缥缈乐声天际”:将乐声形容得如同天上飘渺的云彩,富有诗意。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光比作“洗”,形象地表现了清新亮丽的景象。
- 对仗:如“翠琯银笙”,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乐声似乎有了生命,随风而动,给人一种生动的感受。
-
主题思想: 此诗主要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生活闲适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 雨后:象征着洗涤、清新,代表新的开始。
- 秋光:代表成熟与丰收,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
- 闲花:象征着自然的自由与随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乐声:象征着愉悦与和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雨后秋光如洗”中,“如洗”指的是: A. 清澈明亮
B. 暗淡无光
C. 雾蒙蒙
D. 风和日丽 -
诗中提到的“翠琯”和“银笙”分别是: A. 水果和花卉
B. 乐器
C. 人名
D. 风景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忧伤
B. 愉悦与宁静
C. 怨恨
D. 迷茫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写了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温庭筠《更漏子》: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思考。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相似题材上的不同处理,汪东的作品更显轻松愉悦,而李清照则更富有感伤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