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衄祝衄,非鱼非肉;
更相追逐,本为杀牂羊;
更杀羖䍽。
白话文翻译
祝衄呀祝衄,既不是鱼也不是肉;
彼此追逐,原本是为了杀牂羊;
结果又杀了羖䍽。
注释
- 祝衄:古代祭祀用的歌声,表达对鬼神的呼唤。
- 非鱼非肉:指不属于常见的食物,可能暗指某种神秘或特殊的存在。
- 牂羊:一种羊,古时用作祭品。
- 羖䍽:指一种野生的动物,可能是指山羊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焦先,字景仁,魏晋时期人,司马昭的门徒,擅长辞章,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创作背景
《祝衄歌》是焦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祭祀活动创作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对生死的思考。诗中涉及的祭祀元素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祝衄歌》在形式上是古体诗,语言简练却充满深意。诗中通过对“祝衄”的呼唤,表达了对神灵的祈求,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前两句“非鱼非肉”使得读者对祭品的性质产生疑问,这种模糊性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复杂性。
在诗的后半部分,焦先将祭祀的目的与结果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讽刺意味:原本为了祭杀牂羊,却又无意中杀了羖䍽,暗示着祭祀活动的无奈和不可掌控,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无奈感和对生死的思考。这种追逐与牺牲之间的矛盾,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复杂的关系。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表现了焦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眼光,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祝衄祝衄:开篇即以呼喊的语气,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仿佛在召唤神灵。
- 非鱼非肉:强调祭品的特殊性,既不是日常所见的食物,可能暗指祭祀的神圣与非凡。
- 更相追逐:这里的“追逐”暗示祭祀过程中的紧张与急迫。
- 本为杀牂羊:表明祭祀的本意和目的。
- 更杀羖䍽:最后揭示了意外的结果,产生了反转,加深了对祭祀行为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偶:诗中“非鱼非肉”和“本为杀牂羊”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 反转:最后一句的意外结果使得整首诗的意图更加深刻,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祭祀行为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反映了人类对命运的思考与无奈,揭示了人与神灵之间的微妙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祝衄:象征对神灵的召唤与崇拜,代表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 牂羊与羖䍽:分别代表祭祀的目的和意外的结果,暗示祭品的重要性及祭祀行为的多重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祝衄”在诗中主要指的是? A. 一种食物
B. 祭祀用的歌声
C. 一种动物 -
诗中提到的“牂羊”是什么? A. 一种祭品
B. 一种乐器
C. 一种饮品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美食的赞美
B. 对命运的思考与无奈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探讨命运与人性的诗作。
- 《前赤壁赋》苏轼:同样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祝衄歌》与《离骚》在祭祀和命运的思考上有相似之处,但《离骚》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与理想。
参考资料
- 《魏晋南北朝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