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伏波祠》
时间: 2025-01-11 22:49: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伏波祠
作者: 吴存义 〔清代〕
跕跕飞鸢浪泊流,据鞍老去向壶头。
云台不画椒房戚,雾潦偏余薏实愁。
铜鼓银簪蛮女乐,露花烟草野祠秋。
瘴乡我正乘轺迈,亦觉平生念少游。
白话文翻译
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
飞鸢在波浪上飞舞,舟船随波而泊,我在马鞍上渐渐老去,向着壶头(地名)而去。云台不再描绘椒房的愁苦,雾霭中,只有我对薏米的忧愁。铜鼓和银簪传来蛮族女子的乐曲,露水洒在花草上,秋天的野祠显得格外凄凉。我在瘴气弥漫的乡间乘车而行,却也不禁想起了我往日的游历。
注释
字词注释
- 跕跕:形容声音,或指走路的声音。
- 飞鸢:指风筝或鸟类,象征自由。
- 壶头:可能是地名或地形,具体指向不明。
- 云台:高处的台地,常用于形容风景。
- 椒房:指美人的房间,常用以比喻思念。
- 薏实:薏米,常用于中药,象征忧愁。
- 铜鼓银簪:象征蛮族的乐器和装饰,带有异域风情。
- 瘴乡:指瘴气弥漫的地方,环境恶劣。
- 轺:古代一种车子。
- 少游:指年轻时的游历。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云台不画椒房戚”可以理解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椒房”常指美人的忧愁,诗人可能在缅怀昔日的繁华与对比今日的寂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存义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诗作多以抒情和写景见长,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吴存义旅途之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往日游历的回忆,透出一丝孤独与忧伤的情感。
诗歌鉴赏
《马伏波祠》是一首充满感慨的作品,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日青春的怀念。开头几句通过“跕跕飞鸢”引入,展现出一种自由的意象,但随后的“老去向壶头”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衰老。诗中提到的“云台不画椒房戚”,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惆怅。
接下来的“铜鼓银簪蛮女乐”则引入异域风情,表现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然而,在美丽的音乐背后,诗人内心的忧愁却显得更加浓厚。最后的“瘴乡我正乘轺迈”不仅展示了诗人行走于险恶环境中的孤独,也进一步引发对往日生活的思索。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往事的追忆,情感深沉而富有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跕跕飞鸢浪泊流:飞鸢在水面上轻盈飘动,给人一种自由的感觉。
- 据鞍老去向壶头:诗人坐在马鞍上,岁月渐渐流逝,向着壶头的方向行进。
- 云台不画椒房戚:云台的美景不再描绘美人的愁苦,暗示对过往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
- 雾潦偏余薏实愁:在雾霭中,只有我对薏米的忧愁,表明内心的惆怅。
- 铜鼓银簪蛮女乐:异域的乐器和乐曲带来一丝欢愉,但更显得孤独。
- 露花烟草野祠秋:露水和花草衬托出秋天的萧瑟景象,野祠显得格外凄凉。
- 瘴乡我正乘轺迈:在瘴气弥漫的乡间,我正乘车而行,表明环境的恶劣。
- 亦觉平生念少游:内心涌起对往日游历的思念,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飞鸢”比喻自由与梦想。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人情,增添诗意。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往日青春的怀念,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的孤独感受,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鸢:象征自由与梦想。
- 壶头:地名,可能寓意归属感的缺失。
- 云台:象征高远的追求与理想。
- 椒房:象征美好时光的遗憾。
- 薏实:象征内心的忧愁。
- 铜鼓银簪:象征异域文化的美丽与孤独。
- 瘴乡:象征恶劣的环境与人生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鸢”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孤独
C. 美好 -
“瘴乡”指的是什么样的地方?
A. 风景优美的地方
B. 瘴气弥漫的恶劣环境
C. 人迹罕至的荒野 -
诗中“云台”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吴存义的《马伏波祠》与王之涣的《登高》都展现了诗人在不同环境中对过往的思索和对现实的感慨,但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后者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英雄主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