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公调鼎实,指顾九庙尊。
郡国富士马,于今开塞垣。
谁能起公死,为国守北门。
白话文翻译:
昔日的公侯在调和鼎的食材时,曾指点着九个庙宇的尊像。
各个郡国都富裕如同骑着良马,今天却只能开设塞垣。
谁能为公侯的去世而振作,守卫国家的北门?
注释:
- 昔公:指过去的公侯,常用以指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名将。
- 调鼎实:调和鼎中的食材,寓意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智慧。
- 九庙尊:指九个庙宇中的尊神,象征着宗教与权威。
- 郡国富士马:各个郡国富裕如同骑上骏马,形容国家的繁荣。
- 开塞垣:开设边塞的城墙,暗示着防御的需要。
- 公死:公侯的去世,象征着国家失去支柱。
- 守北门:守卫北方的门户,表明捍卫国家的责任。
典故解析:
- 鼎:古代用以烹饪的器具,象征着权力与治理。
- 九庙:古代多以神庙来祭祀祖宗及神明,代表国家的传统与文化。
- 塞垣:在古代战争中,边塞的防御工事非常重要,暗示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属于“苏轼派”。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情感真挚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的中年时期,正值北方民族侵扰南宋的背景下,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同时也反思古代英雄人物的责任和理想。
诗歌鉴赏:
《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开头以“昔公调鼎实”引入,展现了古代公侯治理国家的智慧与能力,暗示当年国家繁荣的局面。接着,诗人描绘了当时郡国的富饶,形象的对比出“今日开塞垣”的无奈,暗含对国家防务的紧迫感。最后一句“谁能起公死,为国守北门”则引发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忧虑,寄托了对能人志士的渴望与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深沉,既表现对历史的敬仰,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古今对比,诗人揭示了国家治理的艰难,以及英雄人物在国家危难时刻的重要性。诗中所体现的强烈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蕴含深厚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公调鼎实:回忆古代贤公调和食材,寓意处理政务的智慧。
- 指顾九庙尊:对九庙的尊像指引,象征着宗教与传统的权威。
- 郡国富士马:描绘当年繁荣的国家,形象生动。
- 于今开塞垣:对比现实的防御状态,暗含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 谁能起公死:质问谁能继承英雄的责任,表达对能人士的期待。
- 为国守北门:强调守卫国家的重要性,寄托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的对比,突出国家繁盛与困境的反差。
- 象征:鼎、庙、马等意象象征权力、传统与富饶。
- 设问:最后一句的设问激发读者思考,增强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警示,强调国家治理的艰难以及英雄人物的重要性,传达出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鼎:象征权力与治理能力。
- 庙:象征传统与文化的传承。
- 马:象征国家的富饶与力量。
- 北门:象征国家的防御与安全。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昔公”指的是哪类人物?
- A. 诗人
- B. 古代公侯
- C. 普通百姓
-
“郡国富士马”中的“士”是指?
- A. 士兵
- B. 有才之士
- C. 骏马
-
诗中“北门”代表什么?
- A. 城市的南边
- B. 国家防御的前线
- C. 古代的名胜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中同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但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悲痛。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则表现了对边疆的思念与对友人的祝福,情感更为柔和。
这些作品在表达对国家的关怀与思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蕴含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