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仲辅山中之作》
时间: 2025-01-26 02:18: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仲辅山中之作
李弥逊 〔宋代〕
崖阴坐清暝,目为山光注。
妙意不可名,悠然与心晤。
疏泉石中鸣,落叶衣上住。
冷风起虚籁,还向无中去。
三生听钟鱼,偶失来时步。
佛屋倚秋风,团团两桂树。
却疑此境中,曾是经行处。
白话文翻译:
在悬崖阴影下坐着,夜幕渐渐降临,眼前的山光映照着我。那妙不可言的意境,恰似与我的心灵交融。稀疏的泉水在石间潺潺而鸣,落叶静静地停留在衣上。凉风轻轻吹起,带着空灵的声音,仿佛从无尽的虚空中飘来。我在这里听到了钟声和鱼儿的鸣唱,偶然间失去了来时的步伐。佛堂倚靠在秋风中,周围环绕着两棵桂树。此时此境,竟让我怀疑,这里曾是我曾经修行的地方。
注释:
- 崖阴:悬崖的阴影,指山间的幽静之处。
- 清暝:清幽的夜晚。
- 妙意:深奥的意境。
- 悠然:安闲自得的样子。
- 疏泉:稀疏的泉水。
- 虚籁:空灵的声音。
- 三生:三世,常用于佛教中,指前生、今生和来生。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佛屋”和“钟鱼”,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思考,表达了在自然中与心灵对话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山中夜晚,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次韵仲辅山中之作》是一首充满抒情与哲理的山水诗,诗人在幽静的山中夜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索。首联“崖阴坐清暝,目为山光注”,以简单的景象开启了整首诗,给人以恬静的感受。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妙意不可名,悠然与心晤”的表达,展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仿佛在与内心的声音对话。
中间部分“疏泉石中鸣,落叶衣上住”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山水的生动,泉水的清脆,落叶的静谧,使人沉浸在这份幽静之中。冷风的出现,带来一种空灵的感觉,似乎在强调自然的无常与内心的宁静。
最后几句,诗人以“佛屋倚秋风,团团两桂树”作为结尾,表现出一种禅意与人生的哲理,暗示着对人生修行的反思。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哲思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崖阴坐清暝:在悬崖的阴影下,坐在清幽的夜晚。
- 目为山光注:眼前的山光映照着我,给我带来宁静的感受。
- 妙意不可名:那深奥的意境无法用言语表达。
- 悠然与心晤:我在此刻与内心进行了宁静的交流。
- 疏泉石中鸣:稀疏的泉水在石间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
- 落叶衣上住:落叶静静地停留在我的衣服上。
- 冷风起虚籁:凉风吹起了空灵的声音。
- 还向无中去:这些声音仿佛从虚无中飘来,变得无形。
- 三生听钟鱼:我偶然听到钟声和鱼儿的鸣叫。
- 偶失来时步:我在此时此地,似乎迷失了自己曾经的方向。
- 佛屋倚秋风:佛堂依偎在秋风中。
- 团团两桂树:周围环绕着两棵桂树,显得格外静谧。
- 却疑此境中:我却怀疑,这里曾是我修行的地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妙意不可名”,形象地描绘出意境的深远。
- 拟人:泉水的鸣叫和落叶的静止,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如“冷风起虚籁,还向无中去”,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崖阴:象征幽静与隔绝。
- 清暝:象征宁静的心境。
- 疏泉:象征生机与灵动。
- 佛屋:象征内心的修行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白居易
B. 李白
C. 李弥逊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妙意”是指: A. 美丽的风景
B. 深奥的思想
C. 诗人的情感
D. 自然的声音 -
在诗中,诗人通过何种方式与自然对话? A. 通过读书
B. 通过静坐
C. 通过吟唱
D. 通过游览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但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侧重于友人之间的情谊与自然的美,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研究》